虽然当今闪存技术发展已相当成熟,但研究人员仍在积极开发次世代内存元件。台湾师范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李亚儒、张俊杰教授团队最近发表了一种新型发光内存,结合发光电化电池与电阻式内存,能让数据同时以电子与光学方式传输。
内存是系统的短期资料储存区,执行程式越多,需要的内存容量也越多,目前较普遍的数据储存与读取元件为闪存,如记忆卡、随身碟。而市场上预期可成为现行内存替代品之一的对象为非挥发性可变电阻式内存(RRAM),它不像闪存将电荷存储在晶体管,而是使用可在高电阻和低电阻状态间切换的材料来表示 1、0 位元数据,缺点是读取方式会限制整体速度。
由台湾师范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李亚儒、张俊杰教授、日本九州大学材料化学与工程研究所玉田薫(Kaoru Tamada)特聘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将以钙钛矿为基础的 2 个独立元件结合起来:发光电化电池(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LEC)与电阻式内存(RRAM)。
团队证明了单一结构可输出 2 种元件的特性,只要简单控制电压极性驱动离子移动,就可以成为电阻式内存或发光二极管,由溴化铯铅(CsPbBr3)组成的钙钛矿量子点可充当钙钛矿 RRAM 元件,以电子方式进行数据写入、删除、读取;而钙钛矿发光电化电池元件可透过发光方式写入、删除数据。
此外,量子点越小、局限的能量越大,若使用不同大小的钙钛矿量子点,可藉量子局限效应改变发光波长(颜色),即时判读发光内存是处于 1 或 0 的记忆状态,再经由光学传输至另一节点,可应用于互联网架构。
这项发现大幅简化了过去要结合 RRAM 与 LED 的繁琐制程,研究团队表示,相关技术希望未来可应用在通讯方面,如资讯加密存取、网状网络通讯、多位元储存技术等。
新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首图来源:科技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