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癌细胞转移,许多人都大惊失色,因为这正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因。然而,癌细胞为何会由静转动,学界至今仍在探索。
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周玉山研究员长期探索与癌细胞转移有关的基因:PSPC1。近期,周玉山和蓝耀东博士后研究员进一步发现致癌原理:PSPC1 的异常表现使细胞蛋白质“英雄变反派”,并产生癌细胞转移等一系列致癌效果。研究成果于 2019 年 12 月登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也已申请多国专利,未来将有助于发展新颖的癌症治疗药物。
英雄如何变反派?
2018 年,周玉山研究发现大量 PSPC1 基因会促使癌细胞增生转移,此次研究进一步了解来龙去脉。PSPC1 可控制蛋白质于细胞核与细胞质间进出,而在正常细胞核里,酵素 PTK6 原本是箝住 PSPC1、避免细胞癌化的“英雄”,然而一旦 PSPC1 基因大量产生或突变,PTK6 酵素便不再与 PSPC1 互相作用,反而会自行移动到细胞质中,并变成有致癌效果的“反派”。
除此之外,由于 PSPC1 异常表现,触发种种后续反应,均进一步加速癌细胞转移,原本应该在细胞质的蛋白质 β-catenin,也会因 PSPC1 失控进入细胞核,刺激蛋白质 Wnt3a 的细胞自我分泌,造成另一套致癌反应。经过这一系列过程,癌细胞会变成移动力更强的“上皮至间质细胞”(EMT),或变形力更强的“癌干细胞”(CSC)。同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致癌特性也会活化。
研发抗癌抑制剂,提升肝癌小鼠存活率
然而,了解 PSPC1 的作用机制,还不能解决癌细胞移转的问题,团队更精准定位出 PSPC1 与 PTK6 作用的关键点:“523 号突变点”(Phospho-Y523-PSPC1),并借此开发出“PSPC1 抗癌抑制剂”(PSPC1-CT131)。
研究团队从病人的肝癌组织证实,“523 号突变点”可当作生物标记,只要侦测出“523 号突变点”在肝癌组织减少,就表示 PSPC1 造成的致癌机制已活化。团队研发的“PSPC1 抗癌抑制剂”,可有效使小鼠体内的 PSPC1 正常表现,进而控制致癌分子的路径,延长肝癌小鼠的存活率。
周玉山强调,根据临床数据统计,约有 60%~70% 癌症患者,体内 PSPC1 基因都有大量表现。研究团队从十年前发现并研究此基因至今,终于近两年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透过本次研究成果,未来可借由检测病患癌组织“523 号突变点”的表现程度,来预测肿瘤恶化的可能性。而“PSPC1 抗癌抑制剂”则有对 PSPC1 及 PTK6 双重抑制的效果,若可以用来控制肿瘤恶化与肿瘤转移,将提升病患存活的机会,对癌症治疗创造更具体的贡献。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研院博士后研究学者蓝耀东。生医所周玉山研究员领导团队,感谢台北医学大学癌症生物学与药物研发研究所陈忻怡助理教授、癌症转译研究中心李雨青副研究员及生物化学研究所陈瑞华特聘研究员协助。研究经费由中研院及科技部计划共同支持。
- PSPC1-interchanged interactions with PTK6 and β-catenin synergize oncogenic subcellular translocations and tumor progression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
延伸阅读:
- 国卫院首度发现,琥珀酸在肿瘤微环境扮演关键角色
- 科学家发现低强度超音波可破坏癌细胞,而不影响健康细胞
- 百万元花费跑不掉!一次搞懂癌症细胞疗法三段收费
- 突破性疗法建功,美国癌症死亡率下降幅度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