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估计,全球总人口中有 15.5% 患有精神疾病,而其中 50% 未获得治疗。每 40 秒就有一人自杀,同时也有另外 20 人企图要自杀。随着世界快速转变,现代人的压力累积超乎想像,心理健康变成全球不可忽视的课题,而新科技如人工智能、虚拟实境,或许是一帖千金良方。
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我们日常生活,聊天机器人也频繁出现于 LINE、Facebook Messenger 上,有些时候人类甚至还更喜欢跟机器人聊天,前提是这机器人也懂聊。
幸好,随着深度学习运用,加上大量聊天讯息的喂养,好聊的机器人不难找,但是如果它不仅好聊,甚至充满同理心,三不五时就暖到你心里,是否能够让你疲累的身心好过一些?这其实就像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式:心理咨商。
比人类还会聊的机器
虽然看似“只是”聊天,心理咨商其实是一项专业的治疗过程,必须由拥有合格证照的咨商师进行,因此心理咨商的费用一直都不便宜,知名咨商师的钟点费甚至可以高达上万元。这也让一些新创团队开始思考,如果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搭配聊天机器人,让有需求的患者透过网页或是 App 跟机器对话,或许就能够消除一些负面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态,顺便省一点钱。
华尔街日报指出,有些人因为不擅长与人沟通,害怕进行面对面的咨商,反而在透过机器对话时,能够更加敞开心胸,效果甚至比真人对谈还好。目前较具规模的新创公司包括:Woebot、Wysa、X2 和 Youper,都是运用人工智能训练出具备同理心,能够有效率理解人类对话的机器人,来提供远端的一对一私密对话,用以取代一部分咨商的功能。
最近刚完成种子轮募款的硅谷新创 Youper 创办人 Jose Hamilton 医师表示,对于患者来说,第一大困难就是克服恐惧,因为心理咨商要求你对一个陌生人,开诚布公的讨论你心里最软的那一块,甚至一些不愿意告人的秘密和羞于启齿的想法;第二个困难则是高昂的咨商费用,特别是在美国,咨商费用更为惊人。
与机器对话的效果比较难用客观的数据表示,但根据 Youper 的资料显示,用户平均的对话时间约 7 分钟,而超过八成的用户认为在与机器对话后,减缓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有四分之一的用户,在注册 30 天后仍然持续使用他们的服务,或许能够说明这样的服务确实打中了不少人的痛点。
聊天机器人之外,AI 对于心理治疗还扮演其他创新角色,包括侦测、诊断,甚至治疗。美国新创 Quartet 运用 AI 设计了一个媒合与推荐平台,患者会在接受几个测试之后,经由 AI 分析出适合的治疗方法,以及推荐的医师;Ginger io 则是采用真人线上对话,搭配 AI 分析对话内容,来提升早期诊断并推荐适合的诊所与医师;瑞典新创 Flow,则是开发一款头戴式的微电流感应器,搭配 AI 核心的手机 APP,根据忧郁症患者的个人情况,发射微电流以刺激大脑神经元,达到改善忧郁症的功效。
从内到外,人工智能已经从方方面面进入心理治疗领域,并且正在发挥作用,而另一项新科技,则尝试从感官着手,让人变得更健康。
戴上 VR 眼镜,一切都能重来
在过去 3 年,VR(虚拟实境)并没有如预言的那样走进人们的日常,然而在许多特定情景中,VR 已经发展出非常实际的应用,其中之一就是心理治疗。
VR 与心理治疗或许不容易联想在一起,但如果从咨商的角度来理解,似乎并不意外。当人们长期累积负面情绪,并不断承受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忧郁症和失眠。心理咨商透过对话,让人面对压力,进而释放压力,来排除负面情绪。而一些咨商师则把脑筋动到了 VR 上。已经有多家新创开发出了导引式 VR 冥想,只要戴上 VR 装置,就能够帮你找回内心的平静,包括 Chakra VR、Provata VR、Relax VR 等,都标榜能够透过冥想,协助用户排解负面情绪。
VR 堪称是目前沉浸感最强的穿戴式科技,几乎让人感觉处在不同世界,让抽离现实变成可能,也是心理治疗最看重的特点。2019 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了一则研究,证实了透过智能手机 App 与 VR 装置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惧高症。VR 对于创伤症候群(PTSD)也有独特的改善方式,因为 PTSD 通常是因为受害人遭遇的某个事件引起,虽然药物和谈话能够帮助减缓,但是 VR 能够让患者面对内心的恐惧,他们可以安全、无害的,再次面对恐怖记忆,并试着战胜它。例如,空难生还者可能对于搭乘飞机产生恐惧,他就能够透过 VR 去模拟飞机起飞、降落等场景,让他慢慢克服恐惧。
可能让你感到意外的是,专家认为最有可能大幅采用 VR 进行心理治疗的国家,将会是中国。首先,快速成长中的国家,面临非常多的变化,压力自然也快速累积;其次,中国的心理治疗资源还相当落后,根据统计,中国境内共有约 3,000 家心理健康相关诊所,拥有合格证照,并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约 3 万人。这已经难以应付中国庞大的人口,更不用说,这其中有将近 8 成的人员与设备,是为了特殊精神疾病而准备,并非是大众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心理健康失调患者中,有 90% 没有接受过任何治疗。无论是文化因素、制度问题所导致,这个巨大的缺口,或许能称为中国心理治疗市场的“后发优势”,因为手机与 VR 装置将有机会快速填补这个真空,就像行动支付,帮助中国民众跳过了传统金融的一大段那样。
赚钱有道,攻心为上
无论是人工智能或虚拟实境,高科技的心理治疗最终都要回归到人身上,而人心总是难以预期。 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创办的医疗新创 Oxford VR,上周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VR 心理治疗测试,尽管许多患者和医师都跃跃欲试,但创办人 Daniel Freeman 强调,每种处方都因人而异,VR 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但不能因为它方便、自主性高,就妄想用 VR 就能不用看医生,或是放弃其他治疗手段。同时,他也指出,在复杂的科技背后,如果缺乏心理治疗的专业技能支撑,将会对患者产生更糟糕的影响。
Uber 前副总裁 Andrew Chapin 在 2016 年离开 Uber 后,就看中心理治疗市场,而创办了 Basis。他认为心理咨商诊所的高额收费并不合理,因此创造了一个平台,让使用者可以选择自己遇到的困难领域,并与“半熟心理师”谈话,来提供建议与排除压力。“半熟心理师”指的是受过心理咨商专业训练,但并未获得证照的工作人员,让 Basis 成功压低人力成本,每次对话长达 45 分钟,收费 35 美元,比起一般咨商师收费 300 美元便宜很多。然而,在募资将近四百万美元后,Basis 于 2019 年 6 月悄悄的关闭了他们的网站与 App,更糟的是,团队中最重要的心理咨商专业人员,也是团队的科学负责人已经离职。
许多人认为,Basis 的失败在于提供对谈的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而失去用户信任。然而,这一点点挫败并未动摇风险投资(VC)对心理健康新创的信心,包括对企业提供员工心理健康训练的 Unmind、Blackthorn Therapeutics 以及线上心理咨商服务 Talkspace ,都相继在今年完成最新一轮的募资,其中 Talkspace 的募资金额更是突破 1.1 亿美元。显见,投资人对于心理健康的市场期待,依然非常强健,在这批新创之中,或许就藏着下一只独角兽也说不定。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