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上医院拿的药,一年比一年差吗?
3 月 18 日,在台湾有约 1 万 5 千名患者服用、市占率约 24% 的知名抗忧郁药物“百忧解”(Prozac),传出自 4 月起停止供货台湾市场。不到 48 小时,因能抵挡多种细菌而有“抗生素界蓝波”之称的泰宁注射剂,也传出自 4 月 1 日起,将不再供货给非合约医院。
为什么这些原厂药相继退出台湾? 背后其实直指同一个原因:健保药价。
开 60 分的药,生病得吞更多药 “病人喊学名药没效,要再开第 2 颗”
在台湾负责帮礼来药厂铺货百忧解的裕利公司在声明中表示,因健保署将百忧解核定药价调降至每颗 1.96 元,加上原物料上涨等因素,“不敷成本”而停止供货。研发生产泰宁的默沙东药厂也表示,因经济效益等考量,将改为只供货合约医院。
虽然健保署强调,台湾目前还有 12 种跟百忧解同成分、同功效的学名药,不必担心“没药医”。但第一线医师心里的忧虑,却是原厂药若持续出走,台湾的病人如今“没‘好’药医”。
“我治疗一些病人,以前打(原厂药)抗生素都没问题,最近怎么这些人打台厂抗生素都出疹子、过敏?后来再换另一家学名药,竟然就好了,品质之间有差异。”台大医院小儿部主任黄立民表示。
另一位卫福部部立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也说:“(病人)换吃学名药没效,他会说医师我吃 1 颗不够,一定要第 2 颗才睡得着,只能再开第 2 种安眠药辅助,他变成要吃比本来更多的药物。”
学名药与原厂药疗效是否相等?孰优孰劣?一直是医界没有标准答案的亘古习题。
和信医院药学进阶教育中心主任、也是健保署药品咨询专家成员陈昭姿,用 60 分跟 90 分比喻。学名药只要拿到药证,都是合格的药,可以服用没有疑虑,但“就像台湾 4 万多名医师执业,他们都有医师证书、在职教育,还有医院评鉴。可是我们选医院、选医师,是不是还是很挑?合格只是最低标准。”
近一年,卫福部食药署公布,因产品品质有疑虑而须回收的西药产品清单共 84 件,其中超过九成都是学名药。
“我们不应该对学名药有任何质疑,这是理想。可是实际上……这就牵涉到,我们学名药的品质是不是百分百到位。”食品药物管理局前局长、国立阳明大学药物科学院院长康照洲坦言。
根据《商周》透过电话与线上问卷发起的“健保砍药价调查”,受访的 181 位医师、专家中,97% 认为近年病人用药品质,因健保砍药价政策而下降。当中甚至有 61% 的人,认为健保给付的药品与医材,已到了“不堪用”的程度。
“不只药啦,医材也是,好的医材也陆续退出台湾……健保整个来讲,品质没有随着开办越久而越来越高。”黄立民表示。
1 颗抗忧郁药,重新掀起健保沉痾的药价问题。为什么台湾人“没‘好’药医”?
健保署砍价公式:4 千种药比糖便宜 “当原厂药一个个离开,表示有问题”
“我们(只)用 3.2% 的 GDP,去照顾 100% 的人,而且(纳保病症)涵盖范围从感冒、发烧到重大、罕见疾病,全世界没有这样的!”陈昭姿表示。
台湾的全民健保一直因低廉的保费,且长年因政治考量冻涨,与纳保范围的完整性,被视为“世界奇迹”,但也让健保财务逐年吃紧。
为控制预算,从 2013 年开始,健保试办“药费支出目标制”,也就是将每年健保的药费支出预设一个目标金额,若年度结算后超标,就启动药价调整机制,也就是砍价。
例如 2018 年结算后,实际支付的药费近 1,632 亿元,超标 58 亿 3 千万元,代表今年须砍下这个数字的药价。
健保署有一套砍价公式,会比对各项药品在先进国家的售价,以及在台湾,药厂实际卖给医院的价格,综合药品是否还在专利保护期内、或专利是否过期超过 5 年等因素,而有不同砍价幅度。
近几年,每年健保药价总体砍价幅度约在 2% 到 5% 不等,乍看不高,但以绝对数字来看,许多药已经被“砍到见骨”。根据健保署资料统计,目前全台湾有超过 4 千种药物,每颗药的健保核定给付价格低于 2 元,比糖果还便宜。
根据《商周》从各大医院公告讯息搜集,近 7 年,知名的药物中,至少就有 10 种原厂药退出台湾市场。“像现在史蒂诺斯(Stilnox,知名安眠药)也被调成 1.93 元,我很怕它会不见”,陈昭姿表示,她担心此药会是下一个不敷成本而退出台湾的原厂药。
在《商周》发起的“健保砍药价调查”中,有 9 成 6 的医师与医药专业人员也认为,药价不能仅凭公式,无限制的砍下去。
“砍价帮台湾人省钱当然很好,但要有限度。当原厂药一个个都离开,表示这个做法有问题。”彰化基督教医院儿童肾脏科主任钱建文表示。
台北荣总转译研究科主任吴俊颖担忧,因为台湾的药价偏低,原厂担心别国来台比价,有些新药全球第一、二波上市时,甚至不考虑进台湾。
健保署长李伯璋接受《商周》专访时坦承,因健保署人力不足,加上多数公务员没有医疗临床经验,无法顾及单一药物的特殊情况,只能照公式执行砍价。例如百忧解,从 2.08 元砍到 1.96 元,“再省也是有限,”但这颗药目前在台湾仍有近四分之一市占,约 1 万 5 千人使用。“这样只照公式算,不接地气,没有 sense(常识)啦。”李伯璋说。
李伯璋表示,目前已经研议提高药费的楼地板下限,遇到像百忧解或泰宁这样的个案,则会尽力跟厂商沟通,希望能让药留在台湾。
医院药价差公式:将药价再砍一遍 “把病人越治越烂,医院竟能赚越多”
除了原厂药不堪砍价而出走,另一个让台湾人“没‘好’药医”,用药选择越少、品质越下降的,是医院的药价差制度。
药价差就是,医院靠着自己的议价能力,在健保订出的标准价格外,对药厂再砍一次价。假设一颗药健保核定 10 元,但医院实际采购价是 7 元,医院每开一颗药只要付 7 元给厂商,却能跟健保申请 10 元,就能赚走中间 3 元的价差。
这也是健保给付医疗人员的诊疗费用过低所致,当医院向健保申请给付诊疗费、药费与检验支出时,时常被核删,药价差就成了医院补贴支出的财源。“现在的医院生存就是靠药价差,要是没药价差,可能所有医院都要倒了。”一位医学中心前药剂科主任说。
这位药剂科主任解释,医药基层一再反映,要把医疗人员的给付合理化,医生不要看这么多诊、开这么多药,“现在为了冲量,把病人越治疗越烂,所用的药让他产生更多问题,医院竟然能赚越多。”
“我们医药界常讲‘以药养医’,可是现在是挖东墙补西墙,但东墙也快撑不住了。”陈昭姿表示。
医师开太多原厂药,竟被关切 “病人病情稳定的烂,那就开学名药”
一位卫福部部立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透露,如果开太多原厂药,让医院成本增加,甚至会被管理单位找去“喝咖啡”。“我的习惯变成,我觉得这个病人比较需要救,就会开原厂药,如果这个病人救了也没有用,病情一直很稳定的烂,那就开学名药。”他说。
“甚至我们也听过某非营利医院的医师,他收到一个‘菜单’,医院有个排行榜,哪科医师要优先开哪颗药,因为药价差最高。”医疗改革基金会副首席执行官朱显光透露。
在《商周》发起的“健保砍药价调查”中,有 96%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现今的临床治疗,已不能只靠医疗专业,而要因成本考量而有所妥协。
面对病人“没‘好’药医”,但健保保费能否调涨,又已沦为政治与民粹,没办法理性讨论的僵局。目前医药界、包括病人团体都已逐渐形成的共识,是推动差额给付制度。
快打破 CP 值迷思! 差额给付、提高部分负担救健保
所谓药费差额给付,意思是病人若想采用原厂药或高价新药,则由健保补助同类型学名药的价格或部分金额,剩下的差额由病人自行负担,跟现行某些医疗器材,如白内障手术须植入的水晶体,病人可以自付差额,选用较高品质的医材概念相同。
但目前台湾病人并无此选项,若选用自费药物,只能完全自费。
虽然过去有不少声浪反对,认为此举让健保有贫富差异、“阶级化”,或伤害本土学名药产业的发展。
但陈昭姿表示,现在许多病人团体其实认知到,与其让新药、新疗法因健保药价过低,而不愿进台湾市场,不如推动差额给付。李伯璋也同意此方法,表示目前碍于总统大选将至,很难在此敏感时刻推动,但会开始研议,希望选后就能施行。
另一条可能的出路,则是提高药费部分负担。希望能借此让民众未来拿药、付钱时,能更“有感”,减少囤药、或拿了药却不吃等不必要的浪费。
健保药价问题若不改变,未来不只原厂药出走,本土好的学名药厂,也会因药价不敷成本,无法再营运,台湾将剩下用低成本、低价原料所制造的学名药,劣币逐良币。
健保开办 24 年,目前无论财政、品质却都已经走到危急存亡的临界点,是时候将健康天平的另一端,从“CP 值”(性价比)换成品质,正视这个即将垮下的世界奇迹。
(作者:吴中杰、蔡靓萱;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