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奈米材料科学家 Deji Akinwande 所带领的团队,日前于《自然(Nature)》期刊发布研究结果,表示已成功制造出仅有单原子厚度的硅烯(silicene)晶体管。若日后问世,有望为半导体产业带来一波革新。
硅烯(silicene)的概念从 2008 年被提出后,始终被学术界认为只是“理论上”可行的材料,一直到 2012 年,科学家才在实验室成功制造出硅烯,之后不少科学家便尝试应用硅烯技术于电子零件上。
先前《科技新报》曾介绍结构上与硅烯相似的石墨烯,其为目前最薄且电阻率最小的奈米材料,因此备受业界关注,不过,虽然石墨烯导电能力极佳,但它缺乏能隙(band gap)*注一,意味着石墨烯中没有“电子态无法存在”的能量范围,不适合作为晶体管的材料,除非找出能创造出人造能隙的方法,如施加电场、掺杂原子等。
注一:能隙(band gap)泛指半导体或绝缘体的价电带(valence band)顶端至导电带(conduction band)底端的能量差。电子可以存在半导体中,并绕原子核运行的区域称为能带 (Energy band),而电子原本是在能带的价电带中,但若对半导体外加能量,电子吸收能量后就会跳过能隙,直接跳跃到导电带,而价电带与导电带间没有电子存在的区域,就称为“能隙”。“能隙的大小”就是价电带与导电代间的能量差。
▲图为半导体能带结构示意图。下方 3 条灰带为充满电子的带,最上方 1 条灰色带为价电带;价电带上方白色带为能隙;能隙上方的白色带为导电带。(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但为何缺乏能隙的材料难以用于晶体管中呢?曾参与 2012 年制造硅烯团队的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材料科学家 Guy Le Lay 表示,能隙是让半导体组件能执行开启与关闭的关键,利用能隙的特性,科学家才能让半导体执行“0 与 1”的 2 进位位元逻辑运算。因此相较之下,硅烯比石墨烯更适合作为晶体管的材料。
不过,有别于石墨烯可直接从较大的晶体将薄片剪裁下来,硅烯的制程较为繁复。奈米材料科学家 Akinwande 的团队在真空室里,将硅蒸气沉积在银晶体上,于银晶体表面形成硅烯单层薄片,但硅烯暴露在空气中时很不稳定,科学家便用 5 奈米厚的氧化铝覆盖在硅烯表面,并剥离硅基材料,将银翻转朝上,放置在氧化硅基板上,最后,再将部分银刮掉,留下薄层的银与铝,而硅烯则夹在银、铝间,制出单原子厚的硅烯晶体管。
▲图为硅烯结构图。(图片来源:flickr/Worldofchemicals Media by CC 2.0)
科学家制造出的硅烯晶体管体积相当小,且相较于现今晶体管,硅烯材料晶体管更能提升芯片效能、且耗能相对较少。Akinwande 表示,虽然目前这款晶体管还不太稳定,若硅烯暴露在空气中,2 分钟就会开始降解(degrade),生命周期只有短短几分钟而已,但这项技术已在学术界引起关注,目前研究团队仍在尝试能让硅烯晶体管延长生命周期的方法。
这项新技术对晶体管材料的运用来说,俨然是别具意义的里程碑,除了可望提升芯片效能外,更证明了硅烯不只是“理论上”行得通的理想材料,而是真能为半导体产业带来革新的创新技术。
- Graphene’s cousin silicene makes transistor debut
(首图来源:flickr/Paul Downey by CC 2.0)
延伸阅读:
- 新技术有望量产!“油炸”过的石墨烯可提升电池续航力
- 意法半导体扩大碳化硅 MOSFET 产品系列,更有效节能
- Diodes 全新微型晶体管,占位面积缩减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