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信部 15 日宣布,将紧缩对稀土产业的管制,包括开采与出口。在与美国紧张对峙持续之际,继上个月实施的新出口管制法后,北京这个最新举动被认为是为了增加与美国的谈判筹码。
继出口管制法,再祭稀土管理条例
中国掌握全球过半稀土资源,工信部在 15 日公布“稀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强调稀土对中国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必须予以特殊保护。
中国现行对稀土的管理,主要聚焦在生产阶段,例如矿山开发、冶炼或分离。而新条例寻求管理“整个产业的供应链”,包括精炼、产品运输以及出口等。新条例规定,企业有义务遵守有关稀土矿产进出口的管制法规,当局将可以用去年(2020 年)12 月出炉的出口管制法(ECL),加强对战略物资流动的控制权。
中国工信部表示,已经开始就“稀土管理条例”征求公众意见。该条例可望最快在今年开始实施。新规定将使北京对材料的供应掌握更大的控制权,这些材料对于全球高科技制造业,至关重要。
稀土出口降至 5 年新低
中国占全球稀土产量的 60% 以上,但 2020 年稀土出口数量降至 5 年来新低。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0 年中国稀土出口量为 3 万 5,448 吨,比 2019 年的 4 万 6,330 吨下降 23%,是 2015 年以来最低水准。中国稀土出口已连续两年大减,2019 年下降 12.6%。
中国新法规禁止买卖非法开采和提炼的稀土产品。一位产业官员表示,这将有助稳定市场,保护产业和环境的安全。根据新条例,中国将建立一个稀土产品追踪系统,以加强产业链的“封闭循环管理”。
“日经亚洲评论”(Nikkei Asian Review)报导,一家在日本运营的外国公司主管表示,美国致力于建立合作伙伴网络,在高阶科技和其它产业防堵中国,现在必须 “担心中国当局会使用这些新规定,做为报复工具”。
稀土当筹码,中国动辄威胁断货
稀土是“稀土元素”或“稀土金属”的简称,是钪、钇及镧系元素共 17 种元素的合称。中国的稀土蕴藏量,约占全球的 35% 至 40%;产量则是高达全球六成以上。
稀土经提炼为有色金属后,可应用在冶金、石化、玻璃陶瓷、基础电子材料,以及通讯、电脑、医疗、光电、能源材料、电动车、航太科技、无人机和导弹等尖端科技领域,因此成为中国对抗西方国家的战略筹码。
中国认为稀土是他们在国际外交领域取得优势的“战略资源”,不时以此为威胁工具。2010 年,当钓鱼台(日本称尖阁诸岛)紧张局势加剧时,中国曾短暂切断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在美国和中国紧张关系逐渐升高之际,中国也曾在 2019 年威胁要暂停稀土出口。2020 年则扬言停止供应稀土给美国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原因是洛克希德马丁是台湾升级防空导弹的供应商。
透过一带一路,控制非洲矿产
总部设在纽约的澳资企业“美国稀土公司”(USA Rare Earth)首席执行官阿尔特豪斯(Pini Althaus)说:“我们看到‘中国制造 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仍在推进。这两项都是中国继续做为全球产品制造商和出口商主导地位的重大战略。”中国的出口管制法在上个月生效,最新的行动是控制战略商品的出口,并透过“囤积材料”,来增强外国对中国制产品的依赖。
中国希望成为每一个战略供应链的重要成员,稀土就是其中之一。这些中国控制的矿产,有许多是从非洲的矿山中挖来的。中国国营企业从非洲矿山开采稀土,然后运回国内精炼生产。
顾问公司地平线咨询(Horizon Advisory)的商业情报显示,中国控制约 86.5% 的刚果钴金属出口。刚果钴矿占全球约 60%,目前总共有 12 个钴矿山,中国的公司投资并拥有这些矿山。
美国与盟国合作,积极寻求代替来源
美国的稀土需求,80% 必须仰赖中国。在贸易战持续之际,美国忧心中国可能切断供应,正与澳洲矿商合作采矿与加工,希望以多管齐下布局的方式,确保稀土供应无虞。澳洲矿产公司莱纳斯(Lynas)和美国合作伙伴“蓝线公司”(Blue Line)正在德州兴建加工厂,处理磁铁所需要的镝之类的重稀土。
在法国一个类似专案计划取消后,德州稀土加工厂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此类工厂。
此外,日本也在寻求稀土替代供应来源,希望在 2025 年前把对进口中国稀土的依赖度,从 58% 降到 50%、甚至更低。
(本文由 中央广播电台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By Peggy Greb,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