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碳如何定价?一吨 100 元太便宜,300 元就合理?谁说了算?》用经济学的角度理解碳定价的底层逻辑,这篇文章上架后没多久,所有媒体开始一窝蜂谈碳定价,这可能让你好奇了,商业世界中的碳定价是如何运作的呢?
在商业世界中,我们已经习惯把每项商品或服务贴上价格标。不过目前几乎所有商品或服务,都没有包含排碳的成本,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替碳进行定价,把它贴上价格标,让大家为排碳行为付钱。碳如何定价?就是把排碳造成的各种损害货币化,计算为成本、并将其与排放行为进行连结,经常用“每吨碳排多少钱”表达。
根据对象,会有不同的碳定价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依碳定价的执行者来区分。在发展初期,碳定价多是由公部门、也就是各级-设计执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有私部门、也就是私人企业采用碳定价来减少公司碳排,这种我们称之为“内部碳定价”。
碳定价越来越复杂,于是市面上出现三个常见的误解:
误解一:台湾要赶快有总量管制排放交易,才能跟世界接轨
我们在《企业被搞疯了!生意这么难做,还要缴碳费?》中谈到,国家碳管理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四种:减量目标、总量管制排放交易、效能标准、碳费或碳税。这其中,总量管制排放交易以及碳费或碳税,即是实务上常用来做为碳定价的工具。
碳费或碳税相对直观,针对碳课征一个税费,以达到定价的目的。关于碳费或碳税,也有不少问题需要厘清,需要的话你可以先点这里,我们今天先聚焦谈总量管制排放交易。
在总量管制排放交易机制之下,-设定了减量目标,并进一步把允许排放量当做一种筹码(碳权)发放给受管制者;以这些碳权做为标的,可以进行碳交易。总量管制排放交易是强制性的,被管制者一定要达到被赋予的排放目标,因此在此机制下所产生的碳权,被视为是强制性机制下的碳权。而流通及交易强制性碳权的市场,称之为强制性碳权市场(regulated market)。
在机制执行之初,为增加接受度,通常是先用免费的方式来分配排放许可,接着再慢慢转变成有偿的方式(拍卖)来分配。也就是说,在这个机制下,真正需要付出代价的排放量,是超过排放许可的部分。
在总量管制排放交易机制下所核发的排放许可,是各个排放交易主管机关依据自订的法律所授予的,并非由一个国际共同的法律来统一授权。也因此,目前国际上不同的排放交易机制所核发的碳权(排放许可)绝大部分并不能互通。所以,即便台湾实施了总量管制排放交易,且核发了碳权,但也无法完成所谓的国际接轨。
误解二:台湾要赶快有总量管制排放交易,才可以买卖碳权
你说,那我还是要做碳交易,你要有总量管制排放交易机制啊,不然碳权怎么买卖呢?
这里就必须提到碳信用机制,也就是常说的抵换机制,它也是公部门常用来做为总量管制排放交易与碳税费的补充机制。
国家在总量管制排放交易之外,也会透过碳信用机制让“非被管制者”执行减量专案来取得碳权,例如《买绿电就同时买到碳权?那可不一定》文章中谈的碳权就是属于这类。此机制下的碳权通常叫减量信用额度、代表的是减量成效,而交易此一额度的市场即为自愿性市场(voluntary market)。
由于这个机制所产生的碳权亦能在市场上交易,因此可透过交易价格来进行碳的定价。我们环保署所创建的抵换专案,就属于此类。依世界银行最新的统计,目前国际上已有超过15个国家拥有境内的碳信用机制,由于碳信用机制所产生的碳权,可用于排放量的抵减,其角色多半是扮演总量排放交易机制或碳税费的补充机制。此外,目前国际上亦已有5个跨国通用的碳信用机制,在世界各地所执行的减量专案,只要符合这些机制所订定的规则,就能取得该机制所核发的碳权,并售予给有排放抵减的需求者。
误解三:台湾要赶快有碳定价,才会有碳金融市场
碳交易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大家拿碳来交易,目的是要消灭人类排碳的行为。前一阵子许多媒体“联名上书”希望台湾开启碳交易市场,好像只要像开股票市场一样把碳交易市场开起来,碳排放的问题就解决了。
世界上每一种金融商品的设计,都是为了增长,有哪一个金融商品诞生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某一种特定的东西?看来看去,好像就只有碳权长相特别奇特。而且据说这个市场成长潜力超级无敌巨大,专家甚至预测碳交易规模在2030年就要超越原油市场。不管是真是假,欧盟的碳权价格今年一直创历史新高。任何创历史新高的东西,我们都得尊重,也得花时间先理解它。
金融市场的历史告诉我们,越不具体的东西,想像空间就越大。所谓不具体,大概就是类似虚拟货币,这种即使专家努力解释,你也充满怀疑的东西,碳权目前就处于这样的位置。在全球许多地方,它已经变成金融商品,甚至碳权也有了衍生性产品出现,例如:碳权期货、碳权期货ETF。
一个东西能否金融商品化,取决于两个条件:
- 可以标准化,并取得国际公信力。
- 有足够的参与者,才能提供持续的流动性。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积极参与会议讨论,就是希望让碳达成第一个条件“标准化”。最近刚结束的COP26会议,就是如此。但大家一定要注意第二个前提,也就是要创造持续的流动性。目前依照主管机关的说法,碳权在台湾不会朝金融商品去规划,因此你想像中的碳金融市场,不会马上发生。只能说,现在必须等待各地的交易所订好大家认同的规则,只要得到足够的国际公信力,全世界的玩家,不分法人或散户,就会陆续进场了。
(作者;刘哲良、柯忠昇;本文由 绿学院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