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发现同时具备双小行星系统和带彗星尾巴特征的天体!小行星带中许多小行星,有些会带着彗星尾巴、有些也会成双成对,但同时具备这两种特征的天体却是科学家首次发现,这种奇怪现象将让彗星和小行星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
小行星“2006 VW139”(也称 300163)最早于 2006 年 11 月被太空监视计划(Spacewatch)发现,之后泛星计划(Pan-STARRS)于 2011 年 11 月发现其有彗星状特征,经过一系列观察,同时给出了“288 P”的彗星名称。2016 年 9 月,“2006 VW139 / 288P”绕行太阳的椭圆轨道虽然还不到近日点,但和地球的距离(约 2 亿公里)已经近到足够让 NASA 哈伯太空望远镜进行详细观察,这一看不得了,它不只是一对特别的小行星情侣,还同时带有像彗星尾巴的特征。
所谓彗星本质上是由冰构成的太阳系小天体(SSSB),与小行星的区别只在于彗星有包围彗核的云状物,称为彗发,当彗星朝太阳接近时,彗核物质会熔解并升华为气体,这些气体因未受引力拘束而扩散形成彗发。至于受太阳风电浆和光压作用,从彗发剥离的气体、尘埃、带电粒子等称为彗尾,通常呈线性延展。
如果彗星是冰山,那么小行星就是山脉,多由岩石和金属构成,除了 20 个较活跃的小行星(也称为主带彗星)会带有彗星尾巴特征,其他都不会“拖泥带水”。
一般来说,双小行星系统是由一大一小行星组成,但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指出,这对同名的小行星“2006 VW139 / 288P”运行轨道在小行星带中,根据哈伯太空望远镜观察,它们的质量与大小几乎相同,双方隔着 100 公里的距离互相围绕运转,是天文史上第一个同时归类为“双小行星”(binary asteroid)和“主带彗星”(main-belt comet)的天体。
(Source:NASA)
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科学家杰西卡·阿加瓦尔(Jessica Agarwal)解释说,其尾巴形成是由于天体在靠近太阳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水冰升华现象。此外,这对情侣刚在一起 5,000 年而已。
主带彗星的起源和演变是人类了解整个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主带彗星可帮助科学家回答为什么有些行星(如地球)存在大量的水、另一些行星却没有。而“2006 VW139 / 288P”由于高偏心轨道特征(意思是非常细长)和其他双小行星的轨道差异很大、具有彗星活动、两颗天体长得太像等,使它们在双小行星系统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未来将成为论文里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篇研究已发表在《自然》期刊。
不过,小行星对科学家来说很难研究,因为这些太空岩石非常小且很黯淡,哈伯太空望远镜可以看到距离数十亿光年外的星系,却几乎拿“2006 VW139 / 288P”这种天体没辙,必须仰赖其他太空探测器,比如 NASA 的黎明号、欧洲太空总署(ESA)的罗塞塔号、NASA 的 Osiris-Rex 任务等,其中 Osiris-Rex 任务正在准备收集小行星样本并返回地球。
- Comet or Asteroid? Hubble Discovers that a Unique Object is a Binary
- Asteroid Odd Couple: Spitting Space-Rock Duo Is Truly Bizarre
(首图来源:欧洲太空总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