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受到伤害的痛苦记忆为何好像特别难以释怀?科学家已经透过实验找到大脑在这方面的运作过程,不但印证了一项有 65 年历史的“海伯理论”,也有机会借此发展出治疗方法,试图解决一些当今常听到的疾病例如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TSD)。此外,学者也发现大脑处理情绪的记忆是一个不断动态调整的过程,让人们在之后遇到类似情境时,能够快速表现与回忆相关的情境。
人工操控去除痛苦记忆
“海伯理论”(Hebbian theory) 是加拿大心理学家 Donald Olding Hebb 于 1949 年提出的假说,认为当一个神经元不断刺激另一个神经元,他们之间讯息传递效能会增加。这项假说不但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提供线索,在资讯工程方面包括搜索引擎或人工智能等方面发展也提供理论基础。
最近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院刊的研究,证实了愈是强烈的神经元之间连系,相关的记忆就愈稳固。美国纽约大学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将老鼠的听觉功能与脚上受到轻微电击的触觉功能连接在一起。接着他们观察老鼠大脑中的“杏仁核”,并减弱或阻断神经讯号,结果发现连带听觉与触觉的记忆并没有形成。
领导这项研究的纽约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Lorenzo Diaz-Mataix 表示,研究结果不但表示可以人工操控记忆的形成,也可以用同样方法改变长期记忆。理研记忆神经回路实验室主持人 Joshua Johansen 举例说,像是被狗咬这种令人恐惧的记忆,从演化观点看是保护作用,但 PTSD 实在太过痛苦,透过这次研究,可以发展出记忆的遗忘或逆转机制,或可成为一种前瞻的治疗方法。
(图片来源:© Marc Romanelli/Blend Images/Corbis)
情绪记忆如收拾抽屉
一项刊登在“自然”杂志的研究,为人们即时反应当下处境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及因此回想起过往的记忆,有个十分有趣的观察结果。研究团队认为,人们因为正在经历中的某个事件产生的种种正面或负面情绪,之所以能马上反应出来,是因为大脑的记忆运作时,会将跟这些情绪相关的记忆随时准备好;但奥妙之处是,大脑会根据某些条件研判哪些记忆是“待会儿万一会用到”,像收拾抽屉般将这些记忆放在最上层或最外侧,以便一打开抽屉便可使用。
实验分成三个阶段。团队找来 119 位受试者,第一阶段先请他们坐在电脑前,连续看六十张照片,分别是三十张各种工具如锤子、梯子,以及三十张各种动物,照片顺序是随机的。五分钟后进入第二阶段,这次一样是看三十张工具图与三十张动物图,但与第一阶段的图并不一样,同时,研究团队把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看到工具图时,会在他们的手腕电击,另一组则是看到动物图时电击。电击的强度调整在会有一点不舒服,但不致于痛的程度。
记忆回溯强化至少需要六小时
实验第三阶段,研究者制造一个受试者事前不知道的事件,让受试者产生“惊讶”的情绪。这个阶段也分成两组进行,一半的受试者是在第二阶段结束后马上进行,另一半是在六小时到一天后才进行。研究团队发现,“马上进行”组能记住的工具图与动物图,跟看的时候是否被电击没有明显相关;“六小时以上”组记住的图,跟电击相关的多出了 7%。
领导研究的美国纽约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后研究员 Joseph Dunsmoor 表示,跟被电击相关的情绪经验强化或是保存了这些记忆,经过大脑编码后,再次取出使用,让人觉得活灵活现,像是刚刚发生的事情,不过这个处理的过程,就实验来看,至少要六小时。
没有参与研究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Daniel L. Schacter 表示,这项实验为记忆的回溯强化过程提供了有力证据,超越过往的发现。不过记忆的过程仍有许多谜团以待继续研究。
(首图来源:© Corbis)
相关资讯
- Hebbian and neuromodulatory mechanisms interact to trigger associative memory formation
- Emotional learning selectively and retroactively strengthens memories for related events
- Why Painful Memories Linger
- How the Brain Stores Trivial Memories, Just in 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