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跨国流行,让药品与疫苗开发成为各国竞逐标的,随着秋冬欧美迎来第二波疫情,武肺相关医药发展也再度成为关注焦点,在工研院举办的年度研讨会中,产业科技国际策略发展所也特别整理了武肺治疗药品与疫苗研发现况,并分享了对生医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
2020 是相当不平静的一年,美中贸易战为各产业供应链投下变数之余,影响全球的疫情也让生医产业成为众所瞩目焦点,产科国际所指出,尽管因为疫情影响全球处方药市场 2020 年下滑 3.1%,但随着新药推出及市场需求旺盛,预估未来 5 年将维持稳定成长,至 2026 年将成长至 1.36 兆美元。
在治疗药品开发方面,目前全球多以小分子、生物制剂两大类型为主,中兴大学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研发的 P3 便是属于前者,主要目标是阻断病毒复制机制,另也有多重药品是针对“阻止病毒与细胞融合” 、“调节发炎反应修复器官损伤”为目标在开发中。台大和 AI lab 也已从“老药新用”角度建造数据库,协助各国科研团队加速研发。
至于各国迫切寻求的疫苗更是百家争鸣。使用减毒、去活化疫苗的中国科兴(Sinovac)、国药集团(Sinopharm),以其他病毒为载体的牛津大学/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康希诺(CanSino)、娇生(J&J)都是开发中的候选疫苗之一,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已进入临床三期、,能快速制造的核酸类疫苗。包含辉瑞(Pflzer)/BioNTech、 Moderna 都是关注焦点,而国卫院与安特罗共同开发的疫苗也属于此种类型,但目前仍在进行动物试验的安全性评估,预期年底前将进入一期试验。
除了与安特罗共同开发的核酸类疫苗,国卫院也在针对重组蛋白、胜肽进行多方研究,国光、联亚、高端等国内各大药厂也正积极开发武肺疫苗中。除了疫苗及治疗药品开发,产科国际所表示,此次疫情也加速生医领域创新技术发展,像是 RNAi 疗法、CRISPR-Cas 都有企业正积极研究如何应用于武肺检测及治疗层面。
而疫情爆发除了造成各国经济活动停摆,防疫物资短缺情况也暴露原料供应链上游多集中于中国、印度窘境,在美中贸易战火推升下,除了促使美国也展开药品供应链本土化行动,8 月 7 日正式公布行政命令“Buy American”后, 公立机构部分药品、医材就必须优先从美国本土生产,中国也已将生物医药列入十四五规划,显见生医将成为未来两国发展重点。
据了解,美国-已与药厂 Phlow 签署价值 3.54 亿美元的合约来建置美国药品制造关键成分库存,Phlow 拟使用化工产业中常见、但尚未在制药产业普及的“连续制造”技术制药,该技术将更有效、少污染、安全制造化学品,合约预估总价值达 8.12 亿美元。
尽管与科技产业相比,美中贸易战对制药产业影响并不显著,但产科国际所生技医药与医疗器材研究所游佩芬研究经理认为,美方也将对关键新兴技术投资、研发人员进行管制,同时欧盟也传出正考虑供应链在地化的作法,后续影响仍有待关注,而台湾不妨趁机强化与美日欧技术合作,提升创新力与国际能见度。
游佩芬表示,台湾科研实力并不弱,公卫、生医本领也已在此次疫情中展现,面对后疫情时代,如何建造良好合作环境,让业界数字化、智慧化及快速商业化来接轨国际,将是-和制药业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