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来,科学家不断地研发出新颖的显微技术,并将其应用在活体生物结构上。上个月,本中心新聘助研究员陈壁彰博士与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贝吉格博士(Eric Betzig)的研究成果“晶格层光显微术”(lattice light sheet microscopy)发表于 2014 年 10 月 24 日之《科学》(Science)期刊上,并获选为当期的封面故事,此技术应用于单分子侦测、超分辨显微术及活体生物细胞或胚胎发育上,具有三维空间和时间解析能力,可以进行即时动态研究,此显微技术的产生,再次地改革了活体光学显微术。
陈壁彰博士在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贝吉格博士实验室时,不仅改良贝塞尔层光显微术(Bessel beam plane illumination),发展出“晶格层光显微术”,成功地提升了扫描速度,及降低了对生物样品的光损害。有别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此系统用了两个正交的光学镜头,其中一个产生极薄的光层,用来产生萤光,以达到光学切片,另一个采用宽场成像收集萤光,使得三维高解析生物影像可经由面扫描以不到一秒的时间取得,及低生物光损害可针对活体生物影像在空间及时间上进行高分辨率的长时间观察,此系统对未来的活体生物研究会有很大助益。
身为主要研发者,陈壁彰博士与世界各地三十几组生物学家们,共同验证此一创新显微技术的强大功能,从细胞分裂时,细胞骨架的瞬间变化,到线虫发育的细节,都已清楚地呈现在所发表的论文中。
陈壁彰博士表示,此“光学晶格”的概念早在 2005 年时,即由在家等待工作机会的贝吉格博士提出,其想法是将三维空间排列的点状光源照射在细胞上,以降低光损害及提高空间分辨率。但是,从纸上谈兵到真实作战,却花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如今“晶格层光显微术”才得以问世。
- 中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