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最害怕的事情,恐怕就是辛苦完成的 app 没有人要下载。Google 搜寻的使用者体验(简称 UX)研究员 Tomer Sharon 在今年的 Google I/O 以“Perfectly executing the wrong plan(完美执行错误计划)”为题,并以一个笔记 app 为例发表了一段演讲,指出为何开发者呕心沥血做出来的 app 没人要用。
▲ Google 搜寻的使用者体验研究员 Tomer Sharon
86% 的 app 都是来自于开发者自身遭遇的问题。
相信不少读者都看过一些新 app 在网页上仅透露充满企图心的有限资讯,例如:“革命性的笔记 app!”然后下方写着“对我们的 app 有兴趣吗?请留下 email,上架后我们会通知您。”Tomer 解释,像这样作法,你能知道的只有使用者对这个 app 的兴趣是否愿意让他们留下 email,仅此而已。至于你的 app 到底有没有解决真正需求、是否值得使用者留意,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父母大多会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朋友也会情义相挺,他们会表现出非常喜爱你的 app(我并不是说他们在“假装”),所以询问亲友 app 做得好不好不是个好主意,因为他们的立场可能不是那么中立。抛开这些容易取得的意见,去市场上真正接触你 app 的目标客户吧。
因为问朋友还不够,你也想问使用者,于是找来一群人做问卷——看起来是个很妥当的方法?然而 Tomer 告诉我们:“做(使用者体验)研究的第一守则就是别听使用者说的。”“而是观察他们的行为。”
Tomer 举例,最近英国曾经就高速公路上的厕所做过调查,99% 的人声称他们上完厕所会洗手,但实际经过追踪后,却发现实际上只有 32% 的男性与 64% 的女性“真的”会在上完厕所后洗手。别急著称他们是骗子,“我们只是很难预料自己的行为,这其中涉及许多原因。”Tomer 说。
所有产品在设计之初都会先做许多假设,“使用者需要滤镜功能”、“使用者可望分享内容”、“使用者一启动就会想拍照”⋯⋯ 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Tomer 称之为“最危险的假设”,也就是产品的核心。如果最危险的这个假设是错的,那么支撑整个产品的想法就会分崩离析。
以 YouTube 为例,当初他们假设使用者知道要按播放键图示、知道怎么拖移进度条、部落客们知道如何将影片嵌入文章之中⋯⋯ 但是最危险的假设或许远比这些简单:使用者会上传影片——如果操作方式快又简单的话。事后诸葛的确是比较容易,但测试这项假设成为后来 YouTube 上线后受到欢迎的关键。
现在有一种作法很受欢迎,就是很快地打造一个拥有基本功能的 app 让它上架,在 lean startup 概念中会称这个叫做“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简称 MVP),看看会不会红,不行的话赶紧轴转(Pivot)后再重新来过。与其为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打造 app,创业者这么做是因为创业者必须在钱烧光以前做最多方的尝试。Tomer 称这叫“工程师 Bob 心态”。
利用推出 MVP 然后快速修改甚至轴转的策略而打造出好 app 的例子是 Instagram,这个照片编辑/分享社群 app 一开始甚至不叫这个名字,而是个以地理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为基础的 app“Burbn”。但是 Tomer 坚称这并不是一个打造成功 app 的好方法,只因为反复修改(Tomer 说那只是在练习写程式),不代表一开始就真的针对人们需求而设计。
我们知道执行很重要,但是当你犯下前面几个错误:问了错的问题(可是有得到答案)、问错对象(可是有得到正面评价)、只问问题没有观察(完美地完成了问卷调查)、没有好好测试产品的核心、一直盲目采取 MVP 策略而未深入挖掘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这样你还觉得 app 会成功吗?XD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才好?Tomer 说,打造一个受欢迎的成功 app,最关键的三大部分是:
这听起来像是标准的商业计划三要素,但其实很多人在打造 app 的时候,往往会忘记自己涉足的就是一笔生意。
其实 Tomer 所讲的,跟去年底 Business Models Inc. 首席执行官、《获利世代》丛书监制 Patrick van der Pijl 参加“Neo Star 创业之星 Demo Show”时所说的很接近:
如果 idea 只是纸上谈兵,那都只是猜测而无法落实。除了走出办公室接触人群之外,创业家也必须思考下列三个关键问题:
- 你的顾客是谁
- 你要卖什么东西给他们
- 他们是否买单
Patrick 认为并没有一体适用的商业模式存在,光会写商业计划书的新创公司事不会成功的,他引用 Steve Blank 教授的话,表示大多数商业计划,在接触第一个顾客的时候就会失效了。创业者必须测试自己对商业模式的假设是否行得通。他告诉创业家别走简单的路,要了解顾客、市场,并且找到更多商业模式的选项,而非死守某种商业模式。别走传统那套委托调查,创业家要走出去,亲自接触潜在客户。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提到的首页,与其放一个 email 字段看看使用者愿不愿意留下联络资讯,Tomer 在影片中建议,想要了解使用者真正的想法,也许你可以采用一个叫做“假门(Fake Doors)”的方法——用一个“低价抢先享受,只要 NT$60!”按钮代替,也就是假装你已经做出一个 app 了。但这时候 app 还没有完成,该怎么办?跳出一个视窗或页面告诉使用者“coming soon!”、告诉他们 app 之后会在哪里上架等等,你就可以知道有多少人来首页、有多少人点了那个按钮、比例是多少⋯⋯ 这么一来,关于你宣称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愿不愿意买单已经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了。
如果我们想要打造一个好的 email app,该问什么问题?是“想想看你一天要收到几封信?”还是“为什么你总是无法有效率地回信?”呢?
以下是演讲影片:
本文授权转贴自:Inside硬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