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know I’m hoping you’ll sing along, although it’s not your favorite song……”
耳畔传来熟悉的旋律,不禁跟着哼唱,想起笔者拼指考的那段日子,Daniel Powter 的音乐每天陪伴我放学,带我短暂脱离如同囚鸟的生活……
这是音乐的功能之一,就好像坐上了时光机,带你回到某一特定的时期,温习那段具意义的生命历程。它挑起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能创造气氛,让人们放松、沉醉或是情绪激昂。但,这种种的享受,对于植入人工耳蜗者(注一)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我现在已经完全放弃听音乐了,更无法好好的享受它。”Prudence Garcia-Renart 说,他曾是一名音乐家,几年前放弃了弹琴。“人工耳蜗已经植入 15 年了,它帮助了我非常多。在植入前,我无法使用手机,开会时我需要有人为我抄笔记,我甚至不能同时和多人说话。而现在我可以接手机、辨别人们的声音,还可以去看电影,但是听音乐对我来说真是糟透了。”
人工耳蜗是为了内耳或神经传导路径阻碍造成之的听力损伤所设计。此类为最常见的听力损伤,其内耳(耳蜗、半规管、前庭)部分感觉细胞或神经纤维退化,听神经因而无法完整地将声音从内耳传到大脑。所以借由微量电流,刺激分布在耳蜗上残存的听神经,将声音讯息传送至大脑皮质。人工耳蜗最早是为听演讲而设计的,因为其产生的听觉刺激远较音乐简单。但它并非万能,执行哥伦比亚大学人工耳蜗计划的 Anil Lalwani 博士说,对于听觉损伤的人们,要能欣赏复杂的交响乐仍不太实际,即使是植入者也一样。
既然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那么团队就决定反其道而行──将复杂音乐简化。因为我们不一定要欣赏完整的一首曲子,一首多层次的歌曲,可以只听人声,也可以只欣赏单一乐器。而实验选用了一首美国的乡村音乐《Milk Cow Blues》,这个版本包含了人声、吉他、钢琴、小提琴、小鼓和筒鼓等。团队将各个元素或单独抽离原曲,或相互组合成 20 个新版本,邀请 16 名听力正常者和 9 名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测试。听力正常者分别聆听 21 个版本,以及聆听模拟植入者听到的 21 个版本,后者透过软件过滤原音的部分波段,模拟震动进入耳蜗的分布。此测试最后以 0~10 分别对愉悦度、听起来是否像音乐、声响是否自然进行评分,三者综合为享受度。
他们发现到,听力正常者聆听模拟版本,越简单的音乐片段,越能愉悦地享受,而对于植入者此现象更为明显。前人研究,节奏乐器较易为植入者所感知。而实验中,听力正常者聆听模拟版本,偏好含有节奏乐器胜过只有旋律的版本,但植入者并无特别偏好。而团队并未发现植入者偏好任何一种单一乐器。唯一能确定的是,对于人工耳蜗植入者,原曲越简单,音乐享受度越高。
这仍是一个初步的试验,目前还待改善的包括分析其他曲风的乐曲,或是软硬件设备。在未来,透过设备,或许自己就能重组曲子,创造自己想听的版本。
Lalwani 博士说,最终目标是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创作适合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或许更少节奏乐器加入、更少残响以及更强的人声。将来某一天,欣赏音乐再也不是梦魇,这对许许多多深受其苦的人来说应是最悦耳的佳音。
注一: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亦称为“人工电子耳”。
- Engineering Music to Sound Better With Cochlear Implants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