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掀起全球失业潮,焦虑、担心感染、恐慌无薪假的情绪和压力,造成许多人失眠。《alive》邀请睡眠专家团传授几招,丢掉安眠药,重建生活习惯。找回一夜好眠。
重建 11 个睡前好习惯
为什么会失眠?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你自己。焦虑,让你失眠。
“轻易入睡,其实是我们出生就拥有的能力,只是有人迷失了,”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睡眠中心临床心理师李伟康说,“当把睡眠过度当成一回事,就会出事”。
许多患者焦虑失眠,床就变成越焦虑的场域。我们要做的是厘清原因,并改变想法与行为习惯。例如疫情之下,许多人生活作息改变,造成睡眠周期改变,须重新调整生理时钟;或因减少外出、长时间宅家,反而“不够累”,不易入睡。
“提升睡眠驱动力的做法是,白天消耗足够能量,多运动、多动脑,白天越累,晚上睡意越高。且避免过多的睡觉时间,设定一段固定 7 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政治大学睡眠实验室主持人杨建铭说。以下是帮助睡眠的生活习惯与睡前仪式,让你不再为睡眠烦恼。
1. 写烦恼笔记,焦虑锁抽屉
快要睡觉了,大脑还是想个不停怎么办?你可以透过仪式,告诉大脑:停止思考。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例如书房;准备一本笔记本条列式写下烦恼。“写完后,记得阖上笔记本,锁进抽屉,”李伟康说,“这个动作可以帮助你喊‘停’,阖上烦恼,明天睡醒再解决。”
2. 除了睡觉,远离你的床
许多人失眠时,常在床上辗转反侧,“床与焦虑反而形成暗示性连结,”台湾睡眠医学学会副理事长邱国梁说,这时候应该下床从事其他静态、平静的活动,待有睡意时,再返回床上。而睡前在床上追剧、滑手机也不宜,应将床与睡觉的讯号连结──躺在床上,就是该睡了。
3. 严格区分,工作和睡觉区
疫情之下,现在许多人在家工作,工作与生活界线模糊。你必须严格区分卧室与工作空间,让卧室仅成为睡觉休息的地方。若居住于套房,工作桌和床铺距离接近,可以善用帘幕,帘幕一拉就能区隔空间,划出不同场域或氛围。
4. 穿件睡衣,进入就寝状态
我们经常忽略一个传递睡觉的重要讯号:穿睡衣。你是否都随便抓件运动服就上床睡觉?事实上,穿运动服睡觉可能会对大脑传达混乱讯息。赫芬顿邮报创办人亚利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在《愈睡愈成功》透露,当她穿上粉红睡衣,仿佛开启某个开关,觉得自己准备好就寝。
5. 睡前 30 分钟,远离蓝光
现代人手机不离身,许多人半夜醒来或失眠时,也经常滑手机。这样一来,反而更难入睡。因为电子装置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告诉大脑保持清醒。就寝前至少 30 分钟,远离电子装置。
6. 腹式深呼吸,稳定身心
腹式呼吸是很好的放松方式,由鼻腔缓慢吸气约 4 秒,再从嘴巴吐气约 6 秒,目标是 1 分钟 6~8 次。政大睡眠实验室主持人杨建铭形容,吸气时腹部要像吹气球一样,感觉到腹部扩大、吐气时消平。值得注意的是,执行腹式呼吸时,最好别在床上,而是坐在椅子上,待困意袭来时再躺上床。
7. 循序渐进,练肌肉放松术
舒缓一整天工作的紧绷疲乏,你可以练习渐进式肌肉放松术。邱国梁解释,先从最远端肌肉用力收缩约 5 秒,再放松。从双脚、腿部、腹部、胸部等不同肌肉部位,再到脸部、眼皮等分区紧缩与放松。这个方法可搭配腹式呼吸一起运用,紧缩肌肉时吸气,放松时吐气。
8. 透过想像力,彻底纾压
失眠时,想像力帮得上忙。睡眠专科医师麦可.布劳斯(Michael Breus)在《靠睡觉燃烧脂肪,99% 的人一定瘦!》书中提及“观想”(又称为引导式幻想)有助于纾压,更对睡到半夜醒来的人特别有效,容易重新入睡。找一个舒服的姿势仰躺,想像一个你曾经去过或向往的地方,那里宁静祥和,或许是黄昏时分的海边,蓊郁山林里的山间小屋……
9. 做些小家务,找回主控权
疫情让人焦虑,许多局面都无法控制。好梦心理治疗所首席执行官吴家硕建议,可以执行微小的行动,拾回控制感,例如在家打扫、消毒或收纳。一天整理一个角落,无需一次做完,当逐渐发现明显成果,也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10. 过滤杂乱资讯,阻假新闻
疫情资讯与新闻 24 小时轰炸,越看越心乱。杨建铭建议,开启过滤机制,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可信度高的新闻媒体为主,隔绝假新闻及过度泛滥的资讯。可设定一天不超过半小时观看相关资讯。睡前一小时,就把资讯接收来源全关掉吧,回归平静心情。
11. 记录每日习惯,找出肇因
若长期拥有失眠困扰,你需要找出妨碍好眠的真正原因。针对病患,睡眠医师麦可.布劳斯使用的方法是,让患者写下睡眠日记,忠实记录每天生活习惯,包括就寝和起床时间、睡前 2~3 小时饮食、夜里醒来次数、运动时间等。至少记录两周,彻底检视生活习惯,才能重建一夜好眠。
(作者:柯晓翔;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