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变人们消费习惯,从线下纷纷转往线上,电子商务(EC)消费金额大幅成长同时,盗刷金额也逐步上扬。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统计,今年 1~5 月银行诈欺通报金额高达 6.29 亿元(非实际损失),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二成;且大多来自国外交易,尤以苹果、Google 及亚马逊居多。
经统计国内发卡机构 2021 年 1~5 月诈欺通报金额为 6 亿 2,900 万元(非实际损失),较 2020 年同期 5 亿 1,800 万元,增加 1 亿 1,100 万元,年增 21.5%。属于“非面对面交易”EC 类诈欺通报金额约占 98.5%,去年同期为 93.8%。
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表示,数据显示,EC 类之诈欺通报快速增加,并已成为通报内容绝对多数,疫情期间的情况更明显;尤其国人卡片在国外热门 EC 商店的伪冒交易始终居高不下,有高达 93% EC 伪冒交易来自国外,如苹果(爱尔兰)、Google(美国)、亚马逊(英国)。
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说明,疫情期间主要有三种诈欺方式。首先是电子邮件及简讯诈骗,各式各样类似钓鱼攻击案件持续通报,亦有透过手机简讯冒充-诱使民众进入假-网站,取得个人账户讯息或敏感的账号及密码。
其次是防疫物资(如医疗物资及药品)伪冒。疫情也使医疗用品、个人防护设备和医药产品的线上诈骗显著增加。犯罪者声称为提供口罩、检验试剂和其他产品的企业、慈善机构或国际组织员工,要求提供信用卡资讯为支付使用,但并未交付货物。
第三是卡片测刷频率提高。犯罪者利用特约商店网站漏洞,运用机器人不断测刷,以获取持卡人账户资料。
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提醒,民众可与发卡银行确认卡片 3D 功能正常,甚至可要求银行设定使用限制,排除一些不安全网站的交易;同时民众网购时亦应尽量选择具 3DS 验证的购物网站,千万不要为了一时方便让个资安全受伤害。
(首图来源:V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