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一位护理师推著护理车停在一张病床旁,他一手帮病患整理床褥,另一手调整点滴、检视尿袋;接着对耳机的麦克风缓缓说道:“新增护理纪录,病患 XXX,意识良好,排尿顺畅,输入完毕。”
没有动笔、也不必拿纸板或平板电脑,病人的生理资讯都在他说话当下,自动输入到护理系统的后台。这不是未来的医疗世界,而是恩主公医院的现场;这套系统,出自笔电大厂纬创的子公司纬创医学。
7 月 20 日,三峡恩主公医院新门诊大楼开幕记者会,成为亮点的 3 套 AI 系统,源自该院首席执行官吴志雄 2 年前寻找科技业伙伴时,希望用软件改善医疗照护流程,在竞相投入医疗的电子五哥之中,着重软件开发的纬创医学,因而中选。
除了伤口影像辨识 AI、能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做智慧推荐的 AI 之外,前述全球第一套能同时辨识中英文“护理师版 Siri”的语音辨识系统,最让外界惊艳。
台大资工系教授张智星指出,语音辨识是目前最难在台湾医院落实的 AI,因为台湾医护人员说话经常中、英夹杂,沟通情境独特,但一般语音 AI 同时间仅能解读单一种语言。
纬创医学如何做到的?该公司总经理黄俊东(首图左)接受《商周》专访透露,法门就是“走进现场”。
蹲点医院,让 AI 学双语
他派出 2 个工程师到恩主公医院的 8 个护理站蹲点,先与院方的资讯人员讨论出 2 万多个中英文专业词汇,再一一录下 8 位护理师念出的 1 千多种句型,最终搜集超过 5 千分钟的录音档案,而且,这个 AI 还得学会辨识“台式英文”。
在这场跨界合作中,存在不少难题。首先,误解是来自医院以为科技无所不能。“一开始的时候,他们觉得语音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纬创医学产品经理钟仁烈回忆,院方原希望导入系统后,护理师从此不再需要动手做纪录。
但像用药与否的“是非题”,其实动手在平板打勾只需 1 秒钟。若改用语音输入,得对耳麦叙述完整句子、等 AI 覆述,费时至少 10 倍。“我们跟他们讲,那种单选、打勾就好的表单,用语音不见得比较快,”说服的过程,他还拿出数据,证明语音与手抄的效率差距。
又如,医院本以为只要护理师对 AI 随便讲一句话,像是“体温 36 度”,AI 就会知道资讯要归入哪个档案;但事实上,AI 必须先知道“目的地”,否则护理师常用数十种表单,许多都要记录体温。
恩主公医院护理部主任詹碧端说,她发现原来工程师口中的“命令”与“分层”术语,就像过去做纸本纪录,得先拿出表单的动作,“我们也才明白,原来语音不是万能的”。
护理师们的反应也让工程师们理解到,自己每天在实验室“玩”的 AI,对许多人来说,其实还很陌生。
办比赛,改变护理师习惯
第二个要克服的跨界难题,是医护人员的习惯。
这套语音 AI 在今年第一季试用时辨识率仅七成,远低于苹果、微软旗下语音 AI 九成五的辨识率。纬创医学总监郭志峰解释,问题出在护理师每人不同的说话习惯。譬如血氧浓度 95%(percent),有人会说 95“趴”,也有人说 95%,“一般人听觉得很正常,可是 AI 会混淆”。
科技人想的是把用语标准化就好,但护理部回馈是,如果强迫念法一致、改变习惯,反而让大家对新科技反感。最后的妥协方案是,“让 AI 都接受 percent 跟趴的用法,但至少 percent 的念法,重音要尽量一样。”钟仁烈说。
其他状况,还包括资深护理师觉得自己动手记或打键盘会更快,以及不适应在安静的病房中对耳麦说话,“其实人都一样,像我打电话进语音信箱,就不想讲了。”黄俊东说。
为了改变众人习惯,熟悉同仁心性的詹碧端,祭出一个纬创工程师们想也想不到的妙方:办比赛,将护理师依病房分组,语音 AI 使用率最高的组,就可获得奖金。
随着比赛带动这套系统的使用率,护理师们也越懂得如何对 AI 说话,协助提升辨识率到九成五;同时,也因为使用频率变多,护理师们每天花在记录档案的时间也减少五成,“目标是希望降到三成”,詹碧端说。
不只医护人员改变,科技人也因跨界对话,更理解自己。
郭志峰说,走入护理师工作现场才知道,“原来他们的工作这么多、这么杂!”光在护理系统调出病人纪录,就要 7 道步骤,工程师们也才理解到,自己的工作不只是追求 AI 准确率,“而是要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减少他们的负担,然后把这些东西设计进去。”
5G 与 AI 加速了智慧医疗发展,但,科技与医疗要真正做到跨界融合,最根本仍在于放下本位、理解彼此,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作者:侯良儒;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转载)
延伸阅读:
- 疫情加速医疗保健语音应用发展,2023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7 亿美元
- 新冠病毒大流行成为数位语音技术“大流行”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