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滑翔机是在海洋中执行大范围长期观测的重要水下观测载具,对四面环海的台湾来说,推动海洋探勘仪器相关进展非常重要。国研院海洋中心与中山大学海下科技研究所合作,宣布共同研发出作业于水下深度 1,500 米的水下滑翔机(Underwater Glider),可进行长距离、大范围的观测任务。
水下滑翔机的浮沉基于阿基米德原理,透过浮力引擎改变排水体积来控制探勘高度:当外油囊内的油量减少、排水体积减小时,浮力会变小,则水下滑翔机以重力自然下潜;当外油囊内的油量增加、排水体积变大时,则浮力变大,水下滑翔机便倚靠浮力自然上浮。
在控制浮沉的同时,再搭配控制水下滑翔机内部电池配重块来改变重心位置,即可使水下滑翔机其前进,当电池配重块向前移,机艏会朝下,此时水下滑翔机即会朝前、朝下前进;当电池配重块向后移使机艏朝上,同时使其上浮,则水下滑翔机会朝前、朝上前进。
由于水下滑翔机仅在浮力与重心改变时才消耗电力,因此极为省电,是在海洋中进行长距离、大范围观测任务的良好工具。
国研院海洋中心与中山大学海下科技研究所团队于是合作自主研发水下滑翔机,搭载盐温深感测器量测海水盐度及水温剖面水文资讯。当水下滑翔机浮出水面时,从机尾露出的深海型天线会接收 GPS 讯号,确定自身所在经纬度座标;通讯方面透过铱卫星与陆地控制站双向沟通,回传调查资料并取得新的航行指令。
国研院表示,目前水下滑翔机原型机已于深水池完成浮力引擎测试,且成功在垦丁南湾、小琉球海域完成数次沉降往返滑翔测试,未来将在励进研究船或新海研一、二、三号研究船上正式执行任务。
▲ 水下滑翔机实际下水测试。
(图片来源:国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