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非金山大学、美国杜克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组成的团队,近日在《人类演化之旅》这本杂志上刊登一篇标题名为“脚跟骨化石中的骨小梁”的文章,在学术界内可谓制造出一个大惊喜。
研究团队成员从埋藏于距南非约翰尼斯堡不到 40 米的人类世界遗产发源地,里头丰富的化石纪录中,检验我们的古老亲戚南方古猿 StW352 脚后跟化石的的内部解剖构造。他们锁定的目标是出土自 Sterkfontein cave 的一名成员,并试着去分析脚后跟的骨小梁支柱──骨头内的海绵状组织的结构。
团队发现一项惊人的事实:他那块骨头与大猩猩的相似程度,竟比和黑猩猩、甚至现代人类都要来得高。而惊喜就在这里,近来其他相关研究仅专助于外部解剖学上,并且极力强调人类和黑猩猩的相似程度。而也许,这样的局面即将被扭转。
而且,这项发现并不只是人类像哪一种猩猩那么简单,也许从这块对关节活动性和强化结构有重大功能的骨头上,我们将会揭露出我们祖先是如何迁移的新观点。骨小梁的组成有一部分会被动物在有生之年和环境进行互动的因素所决定。也就是说,近似于大猩猩的特征,将迫使我们去重建我们祖先的行为。
也许有人开始疑惑,到底像大猩猩与像黑猩猩,差在哪里?研究者认为答案就在于树栖性。低地大猩猩比黑猩猩更缺乏树栖性,他们花费较少的时间爬树或生活在树上。但不能忘记的一点是,就算是大猩猩,它们也需要依赖树上的资源才能生存,人类是现存唯一一种完全陆域型的灵长类动物。所以这项特征证实我们祖先仍依赖树栖来维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我们准备讨论人类足部的演化和身处于环境中的功能时,或许应该要更常联想到大猩猩脚掌的功能,而不再是习以为常的黑猩猩了。
不过一切仍只是初始阶段,不管来自 Sterkfontein cave 的南猿脚后跟化石的内部结构,是否真的指出人类祖先越来越偏向大猩猩的生活模式,而去减少对树上资源的依赖,或它揭露的是,相较于现代人类,他们在崎岖的地形环境拥有更好的移动力…….还是必须等待随后的一连串调查,我们可以期待的是,在人类演化的路上,也许我们又找到一条不是那么显眼、却非常值得开发的道路。
(首图来源:Flickr/Eric Kilby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