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机器人基于安全考量,必须隔离作业以确保人员安全,加上安装设定及编程都较复杂费时,在产线使用上也相对受限。为满足现代产线弹性生产需求,人机协作机器人应运而生,不但教导简易而且安全性高,成为当前产业相当关注的焦点。
丹麦机器人制造商 Universal Robots 所开发的 UR 系列六轴机器手臂,就是能跟人们并肩工作的协作型机器人,没有繁复难懂的操作设计,从安装到编程操作只需一人便能完成。Universal Robots 亚太区技术支援部门负责人 Andrew Pether 表示,由于协作型机器人整体操作简易又能快速上手,市场需求因而逐渐攀升,也是当前与接下来的重要趋势发展。
手动教导式编程易上手,大幅缩短训练时间
现场实际练习编写程式,会发现其实操控 UR 机器手臂不如想像中复杂,就算毫无技术背景或经验,经短时间训练后也能掌握操作。以操控 UR 机器手臂夹取及移动圆柱体为例,首先按下 UR 机器手臂专用教导器(Teach Pendant)背面的黑色按钮,即可进入自由操作模式,也就是能直接用手拖曳机器手臂教导动作和位置,同时透过教导器的使用者操作界面,将各个位置逐一记录为航点(Waypoint),航点指令也能按需求复制剪贴,进一步节省设定时间。
当机器手臂接近目标物件时,利用移动指令微调手臂位置,之后调整握爪宽度,使握爪完全闭合、抓牢物件,接着移动到终点时,再次调整握爪宽度以放开物件。整串航点记录完毕后,只需简单点选播放键,机器手臂就会按照先前所记录的路径,依设定需求反复或单次运作。
▲ 接近夹取物件需微调位置,并调整握爪宽度(图片来源:《科技新报》摄)
▲ 利用移动指令微调手臂位置(图片来源:《科技新报》摄)
▲ 设定握爪宽度,使握爪夹取物件时能完全闭合(图片来源:《科技新报》摄)
另外,也可借由移动指令编写路径,让机器手臂在点与点之间画出直线“走出迷宫”。方法同样是边用手拖曳机器手臂,边将每个笔尖停留位置记录下来,甚至连下笔力道深浅都会记录模拟。设定完毕后,机器手臂就会按航点指令运作,从迷宫起点自动画向终点。
▲ UR 机器手臂走迷宫(图片来源:《科技新报》摄)
▲ 用手拖曳机器手臂教导下笔位置(图片来源:《科技新报》摄)
▲ 将每个停留位置记录成航点(图片来源:《科技新报》摄)
▲ 设定完毕后,UR 机器手臂会按航点指令,在点与点之间画出直线 (图片来源:《科技新报》摄)
通过各项风险评估,取得国际安全认证
不同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冰冷又危险的形象,UR 机器手臂具有多项安全认证,能近距离与人一起工作而不必加装防护围篱,运作中一旦碰触到人员,就会立刻停止作业,待人员下指令后才会继续运作,确保安全无虞。
针对协作型机器人如何有效降低风险,Pether 认为最关键之处,就是安装前进行全面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找出潜在风险加以调整控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为因应逐渐普及的协作型机器人市场,推出相关安全标准规范,包括 2016 年初释出的 ISO/TS 15066,ISO 10218-2、ISO 12100 等,另外也有第三方机构提供风险评估指南及服务,对降低协作型机器人风险更有助益。
▲ 机器手臂一旦碰触到人员或物件,就会立刻停止作业,教导器也会出现警示讯息 (图片来源:《科技新报》摄)
风险评估完成后,再针对机器人安全系统进行设定调校。UR 机器手臂除了内建安全系统外,还可透过 UR 控制器内的 I/O 界面加装安全装置,进一步降低风险、提高安全性。
Universal Robots+ 平台强化优势,未来将发展工业外应用
UR 机器手臂除了设置与编程容易、安全性高等优点外,今年 6 月也在德国慕尼黑“自动化工业及机器人展”(Automatica)推出“Universal Robots+”平台,为经销商和终端客户提供各种软硬件解决方案,在缩短机器人建置时间之余,也能降低各方研发成本,创造更多附加价值。
Universal Robots+ 为人机协作机器人开拓更多可能性,同时降低导入门槛。Pether 表示,Universal Robots 长久以来研发协作型机器人,具有丰富经验与专业技术,也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不断精进努力,而新推出的 Universal Robots+ 平台则集结国际开发商社群的研发能力,能更进一步强化 Universal Robots 的竞争优势。
Universal Robots 提供客户选择弹性,可依自身需求自由选搭各种附加配备功能,例如视觉装置、移动功能套件等。Pether 强调,Universal Robots 协作型机器人具有安全系统,能够符合各类应用需求,未来发展绝不仅限于工业环境应用,目前也有服务业应用例子,像是准备食材、出餐等。今后 Universal Robots+ 平台也将提供更多工业领域以外的解决方案,让协作型机器人实现更多领域应用。
▲ 左起:Universal Robots 台湾技术支援部门技术工程师杨博翔、亚太区技术支援部门负责人 Andrew Pether (图片来源:《科技新报》摄)
(首图、图片来源:《科技新报》摄于 Universal Robots 台湾媒体技术工作坊)
延伸阅读:
- 推动自动化生产,Universal Robots 协作型机器人进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