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麻省理工能源研究计划(MITEI)最新研究,若要在低成本与对社会影响低的情况下实现低碳未来,核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不然未来能源成本增加 2-4 倍,并建议核产业应舍弃传统的大型电厂,发展成本低与装置更灵活的小型模组式核反应炉。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迁与温室效应,多年来科学家与政府都在寻求太阳能、风力发电与生质能等再生能源,虽然这些技术成本日益下滑、也会带来大量零碳电力,但不可否认他们并非完美无缺的能源。太阳能与风力发电除了占地相当广,也是变动型能源,如果没有储能技术辅助,得依赖传统、排碳量高的化石燃料发电场来稳定电力。
因此要在 2050 年以绿能实现完全脱碳目标的话,各国将会所费不赀。MIT 核能科学工程系主任兼东京电力公司教授 Jacopo Buongiorno 指出,我们应结合全新政策和商业模式,打造更具成本效益与创新的核电厂,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还可以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
为了解核能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机会,MITEI 花两年在商业与政策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团队也同时研究全球主要的核技术轻水反应炉(LWR)运作,指出核技术最大难题为成本高,其次则是政府管制、安全问题与产业效率低。
研究建议核能产业应摆脱传统大型核电厂,转向发展小型核反应炉(SMR)。相较于单一或多个大型核反应炉,更小与灵活的模组化设计可将反应炉装置在偏远地区或船只上,设置过程也较简易与快速,在工厂组装后就能直接运送到现场装置。
先前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NRC)也放行英商 NuScale Power 的模组式反应炉的第一阶段审核,根据官网资料,该小型核反应炉大小 23×5 米,重量仅 700 公吨,热容量达 160 MWt、可产生 50 MW 电力,其发电性能不差、体积更是远比传统的核反应炉还要小。
处于实验室阶段的第四代核电厂行波反应炉也属于模组式设计,制造成本则比传统核反应炉更加便宜,且有别于 LWR 等前几代核技术,行波反应炉不需要浓缩铀(enriched uranium),使用核废料贫化铀就可以运行,甚至自产的核废料也能回收利用。假如该技术成功跨出商业化门槛,核废料问题将可大大减少。
除了模组式核反应炉,核融合也是备受瞩目的核融合之一。该技术不会带来放射性污染、碳排放问题,现在各国也如火如荼发展核融合,像是英国的 ST40、德国的仿星器 W7-X 与世界上最大的核融合实验反应炉 ITER 等,而 MIT 也不例外,其与私人企业共同研发核融合设备 Sparc,更希望可在 15 年内将 200MW 核融合电力输入电网。
MITEI 指出,许多工厂都在研究新技术、希望可进一步标准化零件与设计。研究也建议,若要开发新型反应炉,可采用被动式安全系统(passive safety systems)与稳定的化学、物理与热系统,这些不需要连接外部电力就可运作。如此一来降低严重事故概率之余,还能简化新核电厂的许可申请跟部属速度,有助于减少成本与提升投资者信心。
目前各国核能研究员与厂商都不断追求新一代核技术,MITEI 认为政策方面也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假如要大力发展新型核技术,核能也需要跟再生能源一样的“待遇”,政府也得给予核能研究奖励与补助,提升新型核能技术的竞争力。
MITEI 指出,各国在核能方面都有不同的社会、政治与文化挑战,但在安全议题上,大众的目标都是统一的,都不希望发生任何严重严重事故,因此新型的核能需要在国际上达成管制与设计标准化,确保核能安全无虞。
- MIT study sees nuclear power as integral to a low-carbon future
- MIT Energy Initiative study reports on the future of nuclear energy
(本文由 EnergyTrend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Flickr/Jeanne Menjoulet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