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指的是身体累积过多的体脂肪之状态,研究人员常以“身高体重指数”(又称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简称 BMI)来评估肥胖程度。BMI 值计算方法是以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平方,因为将身高纳入考量,所以比单纯看体重客观。多数情况下,单纯以 BMI 值即可衡量一个人是否过胖。近来“腰围”、“腰臀围比”愈来愈常用于反应体脂肪的分布情形,与 BMI 值共同用于评估肥胖的程度。
20 岁以上成人 BMI 值在 18.5~24 为正常,BMI 值大于 24 时体重即已过重,介于 27~30 为轻度肥胖,30~35 为中度肥胖,若数值大于 35 时为重度肥胖!已知肥胖或体重过重者罹患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多种癌症等,风险较正常体重者为高。重度肥胖者因这些疾病而死亡的比例也较高。
肥胖与罹癌的风险
多数关于肥胖与癌症研究为“观察型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虽然这些研究观察人数众多的资料,但并不能证明肥胖会“导致”癌症。因肥胖者除了体脂肪较高,他们的体内也许还有其他异常,而这些异常可能才是造成癌症的原因。无论如何,已知肥胖者罹患下列癌症的风险较高。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体重过重的女性罹患此癌症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 2~4 倍,严重肥胖者的风险较体重正常者更高 7 倍,因此体重愈重,风险也随之升高。
食道癌(Esophageal Cancer)
肥胖者罹患食道腺癌(adenocarcinoma)风险会加倍,严重肥胖者罹患食道腺癌的风险则为体重正常者的 4 倍。
除了上述两种癌症外,肥胖者罹患胃贲门癌、肝癌、肾脏癌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 2 倍,其他如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胰脏癌、大肠癌、胆囊癌及乳癌等风险则上升 20%~60%。
肥胖导致癌症的可能因素
慢性发炎
肥胖者体内常有慢性发炎情形,长久下来会造成 DNA 伤害,导致基因突变而使正常细胞癌化。例如慢性肝炎(脂性肝炎)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肝癌,长期胃食道逆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引起的慢性发炎,则可能增高罹患某些食道癌的风险。
过多雌性激素
脂肪组织也会合成、分泌雌性激素,当体内脂肪组织过多时,雌激素含量也随之升高,这会增加罹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较高胰岛素
肥胖者若产生胰岛素阻抗性,血液中的胰岛素或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浓度会因此升高。这类生长因子上升时可能会促进大肠癌、前列腺癌、肾脏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的发展。
脂肪激素(adipokine)分泌异常
脂肪组织会分泌 leptin、adiponectin 等脂肪激素,其中 leptin 认为会刺激细胞生长而 adiponectin 则具抑制细胞生长的能力。肥胖者的脂肪组织分泌的 leptin 量较高,adiponectin 却减少,因此可能有助癌细胞生长。
避免体重增加或减重能降低罹癌风险吗?
许多不同研究团队进行观察后,获得一致性的结论:成人若能控制体重,减缓体重上升幅度,日后罹患大肠癌、肾脏癌、乳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机会皆会下降。至于减重是否影响罹癌风险的研究则较少,但少数研究显示减重可降低乳癌、前列腺癌、大肠癌及子宫内膜癌风险。有些研究则是比较肥胖者有/无接受减重手术(Bariatric surgery,注)后罹癌的风险,这类研究明确显示,肥胖者接受减重手术后罹癌风险会下降。然而肥胖女性罹患乳癌的风险似乎无法以减重改善。
肥胖对癌症病情的影响
已罹患癌症的病人,肥胖与否也会影响病人的存活率?美国一项针对 4 千多位第二及第三期大肠癌病患的研究发现,重度肥胖病患(BMI 大于 35 者),癌症复发概率为体重正常者的 1.4 倍,死亡率则是体重正常患者的 1.5 倍。另一个针对罹患大肠癌的停经后妇女病人的研究显示,肥胖的妇女因大肠癌死亡的机会是正常体重者的 2 倍。此外一项于《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肥胖的胰脏癌患者确诊后有较短的存活率。这些研究证明,肥胖不但可能增加癌症发生风险,也会加重癌症病情恶化。
根据卫福部统计,台湾成年人体重过重及肥胖比率有 43%。世界肥胖联盟 2015 年的资料更指出,亚洲国家中成年人及儿童肥胖的比率,台湾是冠军!国人的身体健康与性命安全正遭受肥胖的严重威胁,难怪政府单位及机关学校纷纷推行各种减肥运动,以为促进国人的身体健康尽一份心力。
注:减重手术涵盖多种胃、肠道手术,如常见的胃束带、胃缩小和胃绕道手术等。
- Obesity and Cancer
- Effect of bariatric surgery on oncologic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Overweight, Obesity, and Postmenopaus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 Risk: A Secondary Analysis of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Source: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