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虽然是未来趋势,但是现阶段成本过高难以获利,不过有一项产品却能够帮这些车厂荷包进补,而且它既不是车,也不是电池,而是一项无形的副产品“碳权”,2019 年特斯拉碳权收入约 6 亿美元,今年前三季累计销售更接近 12 亿美元,成为财报上最亮眼的营业项目。
“碳权”是一种无形概念,又称为“碳排放额度”(Carbon Emission Credit),用最白话的方式说,为了达成减碳目标,每家车厂需要降低生产每辆车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如果无法达成欧盟设定的目标,就会被罚款甚至停工。相反的,如果车厂的碳排放量低于欧盟设定的标准,那就能够获得“碳排放额度”,并且转卖给那些无法达标的车厂,帮他们免除罚款甚至续命。
而且欧盟的碳排放标准门槛,会逐步紧缩,逼使各车厂需要加速减碳。在 2015~2019 年的阶段,欧盟规定的碳排放标准是每公里排放 130 克的二氧化碳,也可换算成每百公里 5.6 升汽油或 4.9 升柴油的油耗。
欧盟地区已经在 2013 年提前达成这个目标,2019 年全欧盟车辆的平均碳排放量是每公里 122.4 克。但是 2021 年将启用新门槛每公里排碳 95 克,整整比上一个阶段缩减了 30% 以上,目前大多数车厂都很难靠自己的力量达成目标。
万一无法达成,会有什么影响呢?根据欧盟规定,在该年度无法满足目标的车厂,需要依照它所售出的车辆为基数支付罚款,从 2019 年开始,每超标 1 公克,罚款为 95 欧元。
举例来说,福特每年在欧洲的总销量大约是 100 万辆,假设它在 2020 年最终的平均碳排放量是每公里 100 克,它就必须要准备支付 4.75 亿欧元的罚款。虽然我们还不知道福特今年的减碳成绩具体数字,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福特今年已经无法达标,并且正在跟 Volvo 购买它的碳权。
▲ 碳排放额度交易价格,今年一度逼近每公吨 30 欧元。(Source:Ember Climate)
Volvo 电动化的脚步很快,今年所有新售车辆有三分之一是油电车,此外旗下纯电车品牌 Polestar 也正在销售,这让它拥有相当多的碳权,甚至在公开了福特买碳权的消息后,Volvo 还继续喊话,“我这里还有剩,要买的赶快来喔”。
碳权之王特斯拉则相对安静,因为全世界都知道它生产最多电动车,也拥有最多的碳权,我们特地整理了一张图表,统计了过去 8 年来特斯拉卖碳权的收入。
▲ 特斯拉历年碳权交易所得。(Source:Tesla)
2015 年是欧盟第一个碳排放门槛检验年度,这让特斯拉在 2013~2014 年赚进第一笔碳权大笔收入,除了 2015 转型期之外,接下来特斯拉的碳权交易就一路攀升,2019 年之后随着特斯拉自己的产量大增,碳权也跟着增加,收入更是逼近 6 亿美元。
到了今年更夸张,因为各家车厂距离新门槛每公里 95 克还有很长一段路,只好加重购买碳排放额度,特斯拉光是前三季就已经靠卖碳权净赚 11.7 亿美元。
在最新一季财报中,特斯拉首席财务官柯克宏(Zachary Kirkhorn)表示,第三季的碳排放交易力道超乎他们预期,今年的“绿色”收入翻倍应该没有问题。事实上,2020 Q3 特斯拉的碳权收入来到 3.9 亿美元,几乎等同于这一季的净利(3.3 亿美元)。
不过碳排放交易的收入,就像用特异功能赢来的钱不能随便乱花,必须投入减碳相关投资,这对于特斯拉来说更是容易,因为研发电池、改善工厂效率等,都可以算是合法支出。
在整个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最奇妙的状况是,美国做为排碳大国,在川普领导下毅然决然退出巴黎协定,将减碳目标当成空气。但是美国车厂特斯拉,却在欧盟全力主导的碳权交易机制下,大赚欧元。
在这个世界减碳洪流中,台湾就像是一个独立国度,尽管台湾-常常将绿电挂在嘴上,但是对于碳排放交易机制,倒是能拖就拖,实在是很会帮企业着想,以免大家减碳太辛苦。但是台湾是欧盟地区第 12 大贸易国,我们周边的国家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也都有相关机制已经上路,如果继续拖到相关国家开始实施“碳关税”,产业受到的冲击可能更加剧烈,不可不及早准备。
- How Much Revenue Did Tesla Make From Regulatory Credits?
- Ford Enters CO2 Pooling Agreement With Volvo To Avoid Fines From The EU
(首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