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iPad 问世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只要苹果发表新机,来自各方大恩大德的“iPad 是否能取代个人电脑?”“平板是取代个人电脑的未来?”“Surface 击败 iPad 的 101 种理由?”“iPad 最后将被大尺寸 iPhone 取而代之?”“别傻了,MacBook 还会活得好好的。”等诸如此类,替苹果帝国隔空把脉的算命文,接着开始天人交战,挣扎要不要赌上一杯红茶或咖啡的时间,点下继续阅读的连结。
喔齁。
所以就来谈谈因近期 iPad Pro 10.1 吋上市,再度死灰复燃的老话题:iPad 真的适合当工作机吗?
直接讲结论:适合,但有前提。
分成两个层次:
- 和你的工作型态是天作之合,马上无缝接轨,喝了就上,成功实现党与人民共同的胜利。
- 对此完全无感,只为苹果而苹果,但接触后,逐渐改变你的习惯。
希望笔者心态转变的经验,可抛砖引玉,刺激各位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与最佳化工作方式的可能性。
从 iPad mini 入手转投笔电
人生第一台平板是 2013 年底入手的,主供阅读 PDF 之用的 iPad mini 2 16GB 黑色 Wi-Fi。因 11 月 15 日才发售,曾因担心赶不上北海道跨年之旅出发日,还稍稍紧张了一下。
为何不选 Android 平板?笔者从不信任其“安定性”,入手同样操作系统的平板,和手上的 iPhone 送做堆,也是合情合理。
总之,这台小小的 7.9 吋平板,果然完美达成穷人电子书,与透过 iPhone 4s 开分享轻松上网打屁炫耀丰功伟业的任务。优异的续航力,更是在电池容量如自由落体般急速下滑的寒天冻地,确保随时有事可做,不会被迫坐着发呆。
后来曾尝试将这台 iPad mini 2 当成在公司四处趴趴走的主要随身装置,用来收发信件和撰写会议纪录,但实验一段时间后,觉得收信件用手机比较方便,发信和会议纪录还是乖乖用有好打键盘的笔电,会比较有效率,于是小平板就放回住处,做为阅读公司信件的辅助品,渐渐打入冷宫。
那 iPad mini 2 的生产力?偶尔会拿来看稿件或改稿。用来长篇大论?没办法,经多次人体实验证明,屏幕实在太小。
2015 年夏天入手的初代 MacBook 更取代了 iPad mini 2 的主要用途:长时间阅读文件(屏幕太棒)、外出旅行时播放影片(喇叭很棒,内容来源选择更多,你懂的)、短期间密集文字输入(键盘还是不够理想)等,而支援 Force Touch 的多点触控和 macOS 使用者界面的完美整合,更颠覆了对 ThinkPad 小红点的长年信仰,偏偏 Windows 笔电的多点触控,迟迟看不到苹果的车尾灯,软硬件整合性还是天差地远。因考量键盘和机构强固性,也从不考虑投靠 Surface 和 2 in 1 笔电。
随着时间流逝,笔者需长时间“振键疾书”,让 ThinkPad 战线复归(虽然是笔者厌恶至极、视为异端的六列豆腐键),MacBook 也步上 iPad mini 2 的后尘,与笔者相处的时间如蜡烛越烧越短,仅出国流浪时,同时扮演取代笔电和平板部分机能、但又都不完全及格的双重角色。
然后 2017 年 5 月某晚发生在大阪天王寺某旅馆的惨剧,提前替 MacBook 的役期划下休止符:不小心将汽泡水果酒,翻倒在按键行程浅到不能再浅的键盘上……赔了一大笔维修费后,重新唤醒笔者的防灾意识,加速脱售 MacBook 的脚步,很快就连同庞大的 USB-C 相关配件进行“资产转移”。
笔者在 2016 年底因玩游戏动辄被 iPhone 7 的超烂定位搞到抓狂,愤而抛售后,仅每个月寄来标价台币 30 元的 50GB iCloud 信用卡扣款通知,是笔者跟苹果唯一的连结。
再度重回 iPad 怀抱
这条藕断丝连的红线,只让笔者无苹果一身轻的爽日子,撑不到两个月,经脑内考证,可能性如下:
- 欠缺苹果装置显示登入 iCloud 的 6 码数字认证,里面堆满满的自 iPhone 4 累积多年的海外旅行照片。
- 工作需要更轻便的简报工具,特别是迅速选择特定区域内容,放大显示的需求。
- 因某游戏的海外活动,以日本为中心的海外流浪,以两到三日的短旅行、甚至单日特攻为主,要尽其所能替行李减重。
- 某游戏活动进行过程中,有够大的屏幕,清楚显示大范围战场地图。
- 如手机故障,需可执行游戏的替代方案。
- 搭机过程和移动通勤中,替大脑补充养分的穷人电子书。
- 晚上在旅馆能轻松上网聊天与播放影片,且不容易被打翻的饮料“击毁”。
答案已呼之欲出,但却被迫多花 1 万多元,因为……iPad 没有横摆时的立体声喇叭。该说苹果的产品区隔抓得很精准?还是笔者太容易掉落苹果偷偷挖好的钱坑?
iPad Pro 10.5 效能很棒、屏幕很赞(重点是秾纤合度、大小适中)、喇叭很好、重量很轻、充电很快、价格很坑、付钱很痛,这些“常识”就无需赘述了。
问题来了,iPad Pro 10.5 吋是如何将笔者挤压成“越来越像苹果的形状”?从“打杂”的跑龙套角色,摇身一变成笔者认证的“准”生产力工具?
功能单纯反而有益
先不提众所注目、号称能让 iPad Pro 变身无所不能“桌机替代方案”的 iOS 11,光看停留在 iOS 10.3 的“现况”就好。
直接讲重点:和 MacBook 相比,用 iPad Pro 工作,比较可“集中”且“省力”。
但前提最好是“没有短时间的赶稿压力”,毕竟虚拟键盘的输入效率不比实体,很多文字工作者也很享受按键回馈的节奏感,而苹果原厂的 iPad Pro 键盘,那悲剧般的敲键手感,如对键盘极端挑剔、非 Cherry 等机械式键盘不用的重度键盘控,还是千万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比较好。
这种话竟然由过去为了区区一个键盘、十几年来笔电非 ThinkPad 不用、键盘非 Cherry 原厂茶轴不碰的笔者,用 iPad Pro 10.5 的虚拟键盘,缓缓地写出来,真是不可思议。
回到主题,先从“集中”谈起。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坐在电脑前专心工作时,应当全神贯注的当下,常常不小心被其他资讯源,如社群网站和社交软件“吸”走,常一回神,珍贵的时间已流逝不少,要再度集中心思,聚焦于眼前事项就得耗费一番工夫,更惨的是,往往过没多久,勉强凝聚的思绪又“出轨”了。
塞满视窗的桌面证实是元凶,这年头电脑屏幕越来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视窗就像生命一样会自己找出路,桌面视窗越来越多,一没塞满,身体就自动按 Windows Key +上下左右,接着就开始实践“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老祖宗智慧,什么都想牢控,就什么都掌握不到,而且久了会累积焦虑,影响情绪。
macOS 的情况会比 Windows 好一点,但多点触控版和已被 Mission Control 取代的 Exposé,会“释放”动不动就想“轮摆式移位”的欲望,Dock 上的社交软件 icon 跳来跳去也会分散注意力。
但当焦点被“框”在单一应用程序的画面时就大为不同,这道理就有点像同样看同一本书,手上有实体书和用自己的电脑看电子档,前者的集中力就硬比后者高上一大截。同理,使用 iPad Pro 就抑制笔者分心偷看 Telegram 等社交软件和 Facebook 等社群网站的冲动。
再来就是“省力”。
如需 Google 查询关键字或确认资料正确与否,或临时想看社交软件组群中有没有人背后偷偷讲你坏话把你卖了,画面往下拉按搜寻,或者由右侧往左滑出 iOS 9 出现的 Slide Over,用不影响现有主视觉的方式,快速开启第二个 App,这 30% 的侧边空间,以笔者的使用经验来说,内容排版不太复杂的话,用来看网页查资料很够用了。
假若要参考长篇大论并编辑本文,右侧网页拉成对半分 5:5 或 7:3 分割屏幕,这总比大费周章用鼠标拉来拉去键盘按来按去有效率多了。iOS 11 将可从 Dock“拖”App 到侧边,会更便利。
键盘可能还是个障碍
最后,就要踩到“键盘”这极度涉及主观意识和个人喜好的地雷。这里不做结论,仅笔者野人献曝,分享个人的经验与看法。
其实很少人注意到一件事:和上网发废文闲聊截然不同,在承受交稿时间压力的文字创作过程中,像北斗神拳的主角拳四郎那样“啊哒哒哒哒哒”地疯狂高速打字,也是非常激烈的运动,而当碰到状况不好,像常常按错键、选错字、切换输入法卡东卡西,一整天下来,那胸口堆积的“干意”和“闷气”可不是盖的。
况且,也不是所有人觉得键盘打字声“清脆悦耳”,当大脑判定敲键声是噪音时,灾情只会再度扩大,这也是不少键盘迷喜爱 Real Force 这类静电电容式产品、为何重视键盘的笔电厂商会愿意下苦工的主因。
坦白讲,还不如把虚拟键盘当成自身情绪的刹车杆,与其一直反复打错字或切输入法卡来卡去气个半死,干脆心平气和的稳稳“搓”屏幕,而今日手机平板的输入法亦非昔日吴下阿蒙,智能自动选字也有一定水准,不见得慢太多。
此外,少了实体键盘的束缚,就更方便“转移阵地”,换个环境冷却大脑,怎么说都比整天盯着电脑屏幕健康多了。笔者因近来偏好用 Google Sheet 写作,便于在桌机、笔电、平板之间转换心情,而 iPad Pro 10.5 从最早用来审稿改稿,渐渐角色越形吃重,可用来写完比较不追求极致生产效率的“小品”文章。
行文至此,iPad 从对笔者来说只能打杂的玩具,进化成兼具多样化功能的“准”文字生产力工具,整个下午长篇大论数千字后,也不见往常的疲累郁闷感,这对一个人躲在日本闭关的笔者,是再好也不过的意外收获了。
突然想到,笔者迟迟未入手贵森森又很容易缺货的 Apple Pencil 啊……升级 iOS 11 后,大概是逃不掉了。
(首图来源: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