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 LED 产业在中国红色供应链竞争、韩厂 OLED 技术垄断的双重夹击下,近年积极抢攻新一代显示技术 Micro LED 和 Mini LED,盼冲出产业困境开创新商机。在 Micro LED 技术尚未成熟,Mini LED 即将成长爆发之际,中国业者也没放过 Mini LED 与 Micro LED 市场大举挥军抢进。这一次,又将为产业带来什么变局?
产业链强力布署练兵,中国加码注资抢市
Micro LED 的出现为台湾燃点了新希望,能凭借成熟完整的 LED、面板、半导体产业链优势发展有关技术,跨领域供应链也在品牌大厂串联下逐渐建构成形。不只 LED 业者大举投入,巨量转移技术研发新创、半导体厂、面板厂、制程设备与材料商也都纷纷加入战局。
不过,Micro LED 颠覆现行生产工艺的半导体制程技术,从前段磊晶制程、晶粒制造,到后段巨量转移、检测修复等环节都有技术限制待突破。在各厂低调练兵的过程中,Micro LED 的前导技术 Mini LED 则衍生出新的机会,能以成熟的 LED 既有技术较快实现量产,更有足以媲美 OLED 的实力,加上苹果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下一代新品预计搭载 Mini LED 背光,使 Mini LED 成为业界不容错过的关键技术。
台湾 LED 晶粒龙头晶电在 Micro LED、Mini LED 早有布局,更积极透过产业结盟加速技术研发、缩短产品商业化时程。今年初晶电全资子公司元丰新科技和晶宇厦门,与中国利亚德光电合资设立利晶微电子,做为 Mini/Micro LED 显示产品与技术研发基地。近日晶电又与隆达共同成立投控公司,整合双边上中下游优势、垂直串联资源扩大出海口,避免重复投资与降低成本,目的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推动 Mini/Micro LED 产品上市、力拼 OLED,拉开与竞争对手间的差距。
▲(Source:《科技新报》摄)
面板厂也为在韩厂独霸的 OLED 市场中突围,纷朝 Mini/Micro LED 技术展开研发,台厂友达和群创便已抢先布局开发创新技术应用。而过去几年借助-支持大规模投资 OLED 的中国面板厂,也正视到 Mini/Micro LED 的技术潜力,如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都加速抢进,寻求差异化突破口打开新局。
不只中国面板厂积极抢攻,发展 Mini/Micro LED 几乎已成中国 LED 产业的共同目标,包括芯片大厂三安光电、华灿光电、聚灿光电,封装厂国星光电、瑞丰光电、聚飞光电、鸿利智汇、兆驰,显示器厂利亚德、电子厂 TCL 集团等也都强化领域布署,更加码投资扩产抢市。
其中,龙头厂三安将 Mini/Micro LED 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目前 Mini LED 产品已供货三星。三安 2019 年宣布投资 120 亿人民币在湖北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研发生产基地,展开 Mini/Micro LED 显示芯片产业化专案;今年也与 TCL 华星合资人民币 3 亿设立联合实验室,聚焦 Micro LED 显示技术开发。
兆驰在 Mini LED 背光和显示技术上已与台厂、韩系厂商合作开发,同时加快脚步投资发展 Mini/Micro LED,2019 年底与南昌高新区合作,一期投资 10 亿人民币建设 Mini/Micro LED 等专案,并持续扩充产线增强量产力道。其他如国星光电投资 10 亿人民币扩充 Mini LED、小间距等 LED 封装产能;晶电和利亚德合资成立的利晶微则预计 2020 下半年投产,双方预计五年投资 10 亿人民币主力发展 Mini/Micro LED 相关技术,加快实现显示应用产品商业化。
价格战势必开打,加快差异化是关键
在中国 Mini LED 和 Micro LED 的猛烈攻势下,新一轮的产能扩充竞赛也就此展开,会否导致供需失衡、再掀价格战,不免引发业界担忧。
调研机构 TrendForce LEDinside 研究副总储于超提到,目前 Micro LED 技术进展还有许多瓶颈,而以 Mini LED 做为过渡技术,从背光走到 RGB 自发光的发展路径已相当明确,先解决 Mini LED 问题也同时为 Micro LED 铺路,一如苹果的策略布局。产业要加快脚步推进 Mini LED 与 Micro LED 技术、早日进入商业化量产,市场竞争者变多或许不是坏事。
“发展一项新技术,最怕就是没人进来陪你玩,”储于超认为,中国厂投入必将形成无可避免的产业竞争与人才挖角,更别说还有补贴政策及雄厚资金支持,但竞争者变多也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带动更多周边资源投入,也能更快解决问题、加速推动技术发展。
除了克服技术难题,成本也是 Mini/Micro LED 能否早日商业化量产的一大重点,为了符合市场期待、让消费者愿意买单,就必须在规格和价格上有所平衡,未来价格战开打也是在所难免。储于超表示这是必然的进程,既然没有办法防堵中国厂商进攻,台厂与其担忧不如想办法拉高门槛,以差异化方案解决客户痛点、提高自我优势才是关键。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