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日本且拥有“现代机器人之父”之称的石黑浩,在上个月于北京举办的 2015 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上大胆预言机器人时代的来临,机器人的外型也将与真人的外貌越来越相似,即为“人形机器人”,而在本届台北艺术节的其中一档戏剧制作《蜕变》中,石黑浩的人形机器人也加入剧场演出,一同与艺术创作者重新定义“人”的意义。
▲ 石黑浩(左)与以他的外貌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右)(摄影:大阪大学)
目前任教于于大阪大学系统创新系与工程科学所的石黑浩教授,是知名工程师与机器人专家,研究范畴横跨分布系统、互动机器人、机器人与环境关系、仿制人科学、人机智能信息平台等等,同时为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ATR)石黑实验室的主持人,更致力于打造惟妙惟肖的人形机器人。石黑浩认为人的大脑会识别人类的样貌,因此对于人类最好的互动界面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面,逼真的机器人在与真人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引发人类最自然的反应,但打造人形机器人不是只有技术上的开发,石黑浩认为必须对于人性本身要先有更深入的了解。
▲《蜕变》演出剧照,戛纳影展影后伊连・雅各(Irène Jacob)与人形机器人同台对戏
石黑浩除了主张人形机器人的开发要与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甚至社会学整合,也与日本青年团剧团的创办人平田织佐导演合作推出“大阪大学机器人剧场计划”,将人形机器人搬到戏剧舞台上与演员演出。石黑浩在今年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演说上提及,对他来说“观众很重要”,人形机器人的演出是否能和真人演员演出一样触动人心?有很多观众觉得人形机器人就像是真人一样,能够感受到它的心跳和行为,石黑浩也进一步提问“何谓‘心’?何谓‘脑’?”,而机器人可否有心有脑?他希望在观察人形机器人表演和排练的过程中,去了解如何使它们变得更接近人。
▲《蜕变》改编自文学家卡夫卡经典小说《变形记》(主角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人形机器人演出葛雷戈一角
“大阪大学机器人剧场计划”在今年台北艺术节中推出《蜕变》,讲述主角葛雷戈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机器人,在尝试接受无能为力的处境之余,还得面对旁人的惊吓反应与主观舆论,葛雷戈究竟该被视为人类还是机器人?导演平田织佐曾接受采访表示:“人跟机器人没什么不一样。一旦我们一天没办法清楚定义什么是人,就没有办法定义什么不是人、就无法定义人跟机器人有什么不一样。”,诚如石黑浩所说:“机器人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的是我们人类自身的人性。机器人技术只是另外一种技术革命,我们可以利用这种革命来更加了解我们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的定义就会改变;每当我们接受一种新的技术,人的定义就会改变。”。
我们透过观察人的方式改善科技,但我们同时也借由科技来研究自身的行为模式,当定义与技术不断快速地铺陈换新—究竟是要让科技人性化,还是要让人科技化?一边是让机器人成为真人,另一边则是让真人成为机器人,不论是石黑浩的人形机器人研究或者平田织佐的《蜕变》机器人剧场,或许都只是想以自己的专业去探讨:“‘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 日本.青年团剧团 X 大阪大学机器人剧场计划《蜕变—人形机器人版》将于 2015 年 5 月 27 日中午十二点启动售票,详情请洽 2015台北艺术节官方网站
图片来源/台北艺术节提供,照片版权为 Madoka Nishiyama 所有
资料来源/台北艺术节、雷锋网、科学人杂志、新浪科技、经济新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