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同性恋家庭所扶养的小孩,到底与异性恋家庭的小孩是否有差异?这一直都是现代社会激烈讨论的议题,因此相关的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在 2016 年秋季由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所发表的研究,或许可以参考。
这项研究是以 96 户同性恋与异性恋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所有的小孩都是在婴儿时期被同性恋或异性恋双亲领养,两者分占研究中的 50%,同性双亲则包括男同性恋与女同性恋伴侣。异性与同性父母的“样本”也就人口统计学变因做过调整,异性与同性双亲的年龄、人种、就业状况、学历等变因都相当,且所有的家庭领养的小孩,都与小孩本身没有血缘关系。
研究者则是在这些小孩到达学龄时,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儿童行为量表 CBCL(Children’s Behavior Checklist),这套最早于 1976 年由美国心理学家 Achenbach 及 Edlbrock 制订,主要是给予父母评定儿童行为问题,之后作者又在原本的基础上,制定了包含教师、小孩本身所填写的量表,借由三者之间的相互评定,抵销三者之间的偏见。
此套标准最终版于 1991 年完成,并成为国际上最常用的儿童行为评定量表之一,且广泛应用于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领域。
而这篇研究的结果表明:同性与异性双亲扶养长大的小孩没有差异性,儿童展现的行为在这两大群体中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包括遭受的育儿压力、儿童行为调整等问题也一致。而根据教师的量表显示,同性与异性双亲家庭的小孩中,分别都有约 5% 的小孩出现一些较有问题的行为,而这些小孩可能来自于更贫困的家庭、或父母的要求与期望更高,这些小孩发生问题的比例相同,无关乎双亲是同性或异性。
表面上看来,单一研究并不见得能成为一个准确佐证,但早有许多研究支持这个议题的结论。与其在就同性异性恋家庭是否能领养小孩的议题上,老是以“个案”作为依据的赞成或反对方来说,这类研究或许更值得参考。事实上包括美国医学协会、律师协会、美国儿科学会等组织,都已经认同“同性”与“异性”双亲的家庭在扶养小孩方面相似,面临的问题也不因双亲的性向而有所差别。
论文引用:Does Parental Sexual Orientation Matter? A 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Adoptive Families With School-Age Children.
其他研究
- Children of Lesbian and Gay Parents
- Outcomes for children with lesbian or gay parents. A review of studies from 1978 to 2000.
- Parent-reported measures of child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same-sex parent familie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图片来源:Flickr CC Michael Verho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