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媒体《Stuff》报导,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制造出一个 3D 打印机,能用来印制专门为器官移植设计的角膜。
领导研究的副教授 Johan Potgieter 表示,在目前的技术下,人们一旦失去角膜就会失明,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别人捐赠角膜,才能移植重见光明。据了解,目前全世界约有 1,000 万人在等角膜移植。
为此团队开始研究 3D 打印制造角膜所需的原料,他们最终决定以人体皮肤组成主要结构蛋白质之一的胶原蛋白(collagen)来构建角膜,素材来源则选择已证实可被人体接受的福气鱼(Hoki fish)鳞片。
福气鱼的学名是蓝尖尾无须鳕,是新西兰、澳洲的重要渔获之一,由于鱼鳞素材属于可再生资源,Potgieter 认为角膜 3D 打印的制造成本应该会非常便宜,机器也应该非常实惠。
“如果我们的概念能成功推广到全球市场,并尽可能保持成本低廉,这将是梦想成真。”
目前新西兰商业、创新及就业部(MBIE)已拨款近 100 万美元供研发使用,团队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将原型机商业化,让机器适于批量生产。未来可能会考虑将机器出售给相关诊所,或是选择直接贩售生产的角膜。
在技术发展之下,运用 3D 打印制造人体组织的类似研究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诸如血管、皮肤等一些简单的身体结构已十分常见,但团队用来制造角膜的情况则是世界首例。
制造角膜运用的 3D 打印机就和目前市场可见的类似,Potgieter 解释,这就像法拉利和金龟车,整体原理概念是一样的,角膜打印除了原料不同,生产卫生和环境控制的标准也有差异,但制造流程是相似的。
团队希望量产计划能在 2018 年底前测试,Potgieter 表示,过去人们一直在尝试培养角膜,但如今倚靠这项技术将能大量生产,甚至一天可以制造出数百份。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技术。”
福气鱼的鱼肉经常制成炸鱼薯条、鳕鱼堡等食材,鱼卵也十分有名,但鱼鳞没有任何用途,过去经常当成废弃物丢弃,但团队目前正和相关业者讨论费用,期望能建立提供原料的合作关系,希望在协助角膜移植手术之余,也能借此刺激毛利人(Māori)的新经济发展。
- Scientists 3-D print new cornea for human transplant, from fish scales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