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已有 130 国宣示要在 2050 年达成净零碳排,台湾要走向碳中和,将得面对电力如何转型等问题,工研院产科国际所经理王孟杰认为,太阳能与风力发电为阶段性要角,但非最后选项,仍要布局新型态。
能源转型有两大路线,包括有限空间再生能源极大化、生活品质维持下电气化、节能最佳化,以及透过储能等方式,让绿色能源生命线维持运作,让再生能源基载化与强化韧性;另一方面是安全无虞下导入模组化小型反应炉、核融合等新型核电厂,难以电气化场域改成氢系燃料,以及利用碳捕捉或是转换成低零碳燃料转型火力发电厂。
不同的天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各国也有不同发展,王孟杰指出,2021 年是反弹的一年,经济活动在疫情后复苏,太阳能、风能与储能产业市场值预期达 3,313 亿美元,较 2020 年成长 18.6%。太阳能与风力维持稳定成长,尤其今年全球太阳能新增装置量有望创新高达 181GW,中国、美国、越南与日本为全球前四大市场(台湾排名 14 名),全球累计装置量已达 750GW,年底有机会达 900GW,不过将来可能还会受到-补助力道下滑、贸易战跟未预期的供应链延迟影响。
风能在中国与美国抢装朝已经过,今年可能会下滑到 87GW,其中离岸风电新增 10GW 创新高、陆域风电减至 70GW,风力发电累计安装量已经超过 700GW,预计 2021~2025 年将先下滑后上扬,主要依中国十四五规划与美国 PTC 政策影响。
短期台湾也以太阳能、风能为主,长期仍要思考海外市场与转型,太阳能与风力发电为阶段性要角,但非最后选项,仍要布局新形态。
产业分析师陈怡静指出,2021 年在 2020 年递延太阳能装置量、以及原本预期装置目标下,带动台湾太阳能电池、模组出货量,但近一年多晶硅供不应求成本攀升,模组价格攀升太贵,-对此也有祭出趸购费率补助。
在风能方面,产业分析师林晏平指出,累计至 2020 年底台湾累计风能装置量达 853MW,其中 128MW 为离岸风电,但陆域发展有限,未来将以离岸风电为主,只是原定于 2020 年并网的离岸风场因疫情影响,海外人员入境受限制,安装量将延后到 2021~2022 年完工,料明年及 2025 年将是并网高峰期。
王孟杰指出,以台湾来说,2021 年经济或动反弹有明显成长,太阳能系统设置比制造业兴盛,离岸风场也开始商转阶段。但也认为,再生能源并不是净零碳排绝对要素,只能说是重要关键,还可以思考储能或电动车新运用、用再生能源多余电力发展绿氢,虽之衍生出零碳氨气,这些都是未来的净零碳排方向。
王孟杰举出日本 JERA 为例,表示 2030 年以前主要发展离岸风电,之后朝零碳排火力发展。目前日本也在思考如何取得氢气,将来氢气贸易案件将愈来愈多,过去各国争抢天然气、未来氢气可能更为热门,毕竟也不是每个国家都像澳洲一样有足够大土地可建置再生能源来制造绿氢。
储能发展成趋势
2019 太阳能均化成本已经较 2010 年下降 82%,陆域风电也下降 39%,新型的离岸风电降幅也达 29%,2050 年太阳能与风能装置量占全球超过七成,产业分析师杨宛蓉认为,再生能源为间歇性能源,需要提高电网调度性、稳定性、韧性,避免遇到“鸭子曲县”,需要扩大电网型储能应用。
政策与法规带领储能市场发展,随着能源转型、再生能源渗透率提高,储能重要性愈来愈高,累积 2010 年到 2021 年储能复合成长达 57.6%,能源转型脚步愈来愈快,定置型 2021 市场规模预估 78 亿美元。将来美国走先锋发展最大,但之后亚太市场将急起直追,包括韩国绿能搭配储能、中国设定 2025 年设置 30GW 储能,未来亚太市场占全球储能装置规模 50%。
今年预计储能可翻倍成长 11GW,电网储能为主,主要市场仍在美国与中国。疫后复苏下美国延长再生能源投资税收抵免(ITC),2022~2023 年太阳能 + 储能复合设备应用大幅成长与领导美国市场;中国许多市场也鼓励新建太阳能与风力发电搭配储能。
不过电动车与储能系统电池都是采用锂离子电池,随着电动车市场急起增长,锂电池供不应求,影响储能产业对电芯的议价空间,未来储能产业竞争也将愈来愈激烈,持续发生整合并购,系统整合商强化产品功能与服务以因应上下游的挑战。
(首图来源:Flickr/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