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利局近期公布亚马逊申请的“非接触式扫描系统”专利,这项技术能透过特定仪器扫描顾客的手掌,进一步提高超市结账效率。
既然是“非接触式扫描”,顾名思义,顾客结账时就不用再拿出信用卡或扫指纹,只需伸出手掌放在扫描器的红外线下即可结账。
据 USAToday 报导,这套系统会在扫描时取得两张图,一张是单纯记录手掌表面的纹路,另一张则是更细微的特征,如静脉血管结构、皮下软组织等,最后系统会与后台数据库配对,即可确认身份。
不过,手掌静脉辨识并不是新鲜的技术,亚马逊更看重的是与自家线下无人便利商店 Amazon Go 结合。
和之前一些需要排队扫描商品标签的模式不同,亚马逊会将手掌静脉系统直接安装在入口或出口处,当你“刷手”进入超市那刻起,系统就将手掌资讯和个人账号绑定了。
(Source:Amazon Go)
配合 Amazon Go 商店原本就设定的摄影镜头和感测器,会即时记录顾客从货架拿走的每个商品,然后自动加到顾客的虚拟购物车,最后当顾客走出闸门“刷手”时,系统会自动结算虚拟购物车的所有商品,免去排队扫商品的步骤。
照过往情况看,大公司的技术专利很多只是储备,不见得会落实。不过《纽约邮报》2019 年 9 月曾报导,亚马逊已在 Amazon Go 展开测试,专利发明者名单也能看到不少 Amazon Go 的员工,包括技术主管 Dilip Kumar。
▲ LG G8 ThinQ 也曾靠 TOF 感测器做到“手掌解锁”。
从技术本身来看,手掌静脉辨识有不少优势。预防信用卡盗刷这类问题自不用多说,就算与应用更广泛的指纹辨识比较,掌纹辨识的“非接触式扫描”也能建立更健康、卫生的辨识体系;当然脸部及虹膜也是非接触,但安全性方面,纯 2D 的脸部验证仍无法和活体静脉扫描媲美。
基于此特性,手掌静脉辨识显然不只用于线下购物,还可以扩展至物流仓库、办公室乃至银行等其他安全需求较高的场所。
比如日本,大垣共立银行早在 2012 年就推出基于手掌静脉辨识的 ATM。当时因地震,不少当地居民金融卡都遗失了,对提款造成阻碍,而手掌静脉的生物辨识系统则可解决身份辨识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用户依旧会担忧隐私。就和美国旧金山等地区拒绝脸部辨识技术,手掌静脉扫描同样涉及用户生物数据。这些数据会保存在哪里及会用于哪些场景,大公司的回答往往很难让人信任。
一些消费者还表示,如果信用卡数据外泄,还能注销或更换账户来解决,但生物数据会直接和个人绑在一起,若是被骇客窃取,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本文由 爱范儿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Flickr/Shinya Suzuki CC BY 2.0)
延伸阅读:
- 亚马逊将推出全新超市,扭转实体零售业务颓势
- 亚马逊要推出“刷手支付”,比刷脸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