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自驾车议题愈来愈热,台湾车辆研究测试中心日前也展示了自行研发的自驾车模式, 希望能与国内厂商共同合资成立新创公司,切入定点接驳的公共运输市场。
近年来自驾车的议题愈来愈热,台湾车辆研究测试中心(ARTC)日前也展示了台湾自行研发的自驾车模式;ARTC 车辆中心总经理黄隆洲指出,投入自驾车的发展,除了希望能协助厂商打入汽车大厂供应链外,也希望能与国内厂商共同合资成立新创公司,目前最看好定点接驳的无人自驾车系统,在公共运输的应用市场,认为这将是台湾产业的大机会。
根据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全球自驾车市场预估至 2030 年规模将达 6.7 兆美元(约 200 兆元台币),目前全球已有逾 30 家科技业者及车厂投入研发,市场潜能强大且持续看涨。
台制自驾车 上路挑战仍多
黄隆洲也表示,车辆科技的变化与演进,已经跳脱出以往的机械、电机领域,扩展进入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新时代,未来车辆不仅拥有智慧与安全的高效能,消费者的行车生活也将更加便利,“无人车不是降低成本的考量,而是一种新经济。”
“ARTC 虽然积极投入在自驾车的研发,但老实说,以目前最具规模的商机、也较成熟的部分,还是以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为主流,这是可以直接看到订单的。”黄隆洲直言,根据统计,ARTC 自 10 年前起即投入 ADAS 研发,至今已成功对国内 16 家厂商、11 项 ADAS 的智慧关键技术转移。
为了跟上国际潮流,日前 ARTC 也在彰化鹿港彰滨工业区,展示了“一般道路自驾车”与“定点接驳自驾车”双模式,2 辆自驾车皆搭载 10 项 ADAS 前瞻技术,包括影像辨识、3D 光达障碍物侦测、车道跟随、车辆定位、自动停车、主动车距控制巡航、自动紧急刹车、车道变换、自动取车及固定路径自动驾驶等;分别在场区内外模拟实际道路操作,展示国人驾车的 10 大行车情境,例如遇班马线行人冲出、遇前方慢速车等。
ARTC 研究发展处经理李玉忠指出,这次的测试,还是在 RuleBase (规则库)下进行;整体展示过程虽还算顺利,但仍有小状况发生。
例如,在冬天风很大的彰滨工业区里,原本要模拟假人冲出煞停的“桥段”,却因为风向改变了假人移动的方向,造成自驾车直接冲撞假人的“意外事件”;再加上测试过程中,系统仍不免有些“卡卡”,显示要做到自驾车的成熟技术,台湾还有一段路要走。
光学雷达技术 仰赖进口
“定位精准度,目前是我们觉得最难克服的问题。”几乎每位参与 ARTC 工程师们异口同声地说,既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定位落差可达到 2 至 5 米,不可能符合自驾车掌握即时路况的需求,还得靠其他的系统才能补足;而自驾车中最重要的 LiDAR 光学雷达,ARTC 仍得使用国外品牌,也成为发展自驾车要落实国产化过程中,最困难的一个部分。
“汽车安全要求的是只有 100%,就算是 99.9999% 也不行。”自驾小巴营运商喜门史塔雷克总经理丁彦允多次强调,该公司引进的法国 EasyMile 的自驾小巴,已开始与各地方政府合作,希望能大量运用在公共运输与接驳系统上,还打出国产化的发展目标,希望能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ARTC 副总廖庆秋指出,站在台湾的立场,当然非常希望能与国外技术合作,“但最核心的决策、感测系统等整合技术,国外母厂也不可能给我们,ARTC 还是要自己研发。”未来配合交通部对于自驾车的法规开放,ARTC 会进行更多的测试与修正,藉以提升自驾车的发展技术。
黄隆洲强调,台湾的市场规模不够大,所幸台湾业者在车体打造与车电整合的实力很强,建议可以合组新创公司自创品牌,共同发展自驾车市场;廖庆秋则说,考量到各种现实条件,台湾业者要朝自驾车发展,公共运输系统还是最有机会的市场,这包括园区内的接驳、高龄者定点接送等固定路线,“毕竟司机的人事成本占公共运输成本达 40%,未来高龄、少子化,人力将严重不足,这些都是商机,未来甚至可以配合新南向政策,把台湾模式推向东南亚市场。”
(本文由 财讯 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