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不只已经成为科技界的新宠儿,更成为预言者口中将摧毁就业市场,让所有人都没工作的恐怖梦魇。在一片将 AI 形容成恶魔的恐慌论调中,有人独排众议认为根本就不会如此,而他的理论基础就是过去数百年的人类的数学发展经验──数学史。
Nathan Myhrvold 不只曾经是微软(Microsoft)的技术长,也是专利公司 Intellectual Ventures 的共同创办人。Myhrvold 在微软被列为 17 项美国专利的共同发明人,在他自己和旗下的公司更共同拥有超过 750 项美国专利。除了在科技界有不小的成就,他还跨足核电、古生物学、气候科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甚至还出版过烹饪书。多才多艺的 Myhrvold 对 AI 带来的影响,和其他专家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Myhrvold 认为人们总是对新科技可能造成的破坏过度反应,而 AI 就是一个现代案例。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到 2030 年美国有将近一半工作可能会因自动化消失,民调高达 73% 美国民众相信 AI 会让更多人失业,甚至有人认为 AI 的危害比核子武器更大。Myhrvold 对这样的说法表示怀疑,他认同 AI 的确有潜力能彻底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但这个社会将透过规范、文化压力和市场力量来形塑 AI 带来的改变。
“如果你担心 AI 造成大量失业甚至更严重的破坏,那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计算机和电脑出现没有让数学家过气?”Myhrvold 提出问题。Myhrvold 指出在 17 世纪,“computer”这个词其实指的是计算员而非电脑,这个职位要负责用纸笔处理账务等工作。到了 1960 年代,计算员获得计算尺和机器计算机的帮助,但这个工作还是存在。如同 2016 年上映的电影《关键少数》呈现的,美国太空总署(NASA)非常依赖 Katherine Johnson 和非裔女性团队的计算员,为早期太空计划进行计算。
▲ 计算尺是 1970 年代以前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后来被电子计算机取代。(Source:Flickr/The Last Cookie CC BY 2.0)
如今连智能手表都能算得比任何人快个几十亿倍,那 NASA 在 21 世纪的今天大概不需要人类计算员了吧。这样想就错了,NASA 现在聘请的程序员、数学家和计算物理学家,人数远超过 1960 年代的计算员。虽然机器计算能力有了数十亿倍的进步,但是人类的工作并未消失,且还倍数成长。根据经济学的供需法则,当需求不变时,供给大量增加就会导致价格下跌。而在运算能力的世界里,供给量大增时会刺激需求增加,因为每当计算能力大幅提升或是软件有新的突破,都会带来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人类能解决。
人类的智慧不仅在单一技术,而是多重技术的组合。相对的,数位计算机则精于一种能力,那就是算数。只要有基本教育程度的人使用计算机,都能完成大量的基础计算。但是数学问题不只是加减乘除,而相当复杂,即使对最先进的电脑来说都非常困难且耗时。要解决这问题,就需要许多聪明的数学家和电脑科学家,找出让电脑更有效率计算的方法。很多预言家总会忘记,当电脑越进步,就会找到越多可应用的领域,也就需要越多人和工作将电脑运用到更多地方。
▲ 《关键少数》是一部叙述非裔女性 1960 年代在 NASA 进行计算工作,帮助美国完成太空任务的电影。
就像数学不只是加减乘除,智慧也不只是辨识物品这样简单的问题,而是一大群差异极大的任务组合。AI 到现在最“智慧”的表现就是在国际象棋和围棋有超高水准,这反而对人类来说很困难,即使天赋异禀的人都需要多年练习才能有成就。但相对的,有些对人类来说非常基本的任务,像是在崎岖不平的地形跑步或解读身体语言,对现在的机器而言却几乎不可能做到。随着 AI 进步,会有更多事情电脑做得比人类更快或更精准,但也会扩展出许多电脑做不到的事,这将是属于人类的机会。
- What the History of Math Can Teach Us about the Future of AI
(首图来源:Flickr/JD Lasica CC BY 2.0)
延伸阅读:
- 美国民众担心 AI 造成失业,过半认为威胁比移民更大
- 马云:AI 新科技恐酿失业潮,或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战
- 不是失业只是换工作,专家呼吁大家应换个心态迎接 AI 与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