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GGAMen游戏资讯




覆水难收的远距工作:史无前例的员工抗拒潮

2024-11-24 206


疫情让工作模式有新改变,以往人们习惯在办公室上班,如今却也习惯远距工作;甚至在疫情趋缓的现在,却有许多人不愿意回到办公室工作。在硅谷当工程师的鲈鱼,面对熟悉的工作环境,他的感触良多,甚至对远距工作、劳资关系、通勤与房价,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科技新报》取得授权转载,以下为他的见解。

在这扇窗子面前坐了602天之后,我终于第一次回到办公室上班。回去是想看看老朋友,也顺便给点面子。结果老朋友没看到,面子给了也没人知道。

从7月1日园区就开放回来工作,也许是试水温做为下一步计划的蓝图。当然这是自愿。最早说是9月1号全面回来上班,后来延到10月,现在延到明年1月。这一延再延,也许是为了疫情,也许是为了不愿意告诉我们的原因。而这个现象在硅谷非常普遍。

要回去当然是还是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个老座位。走进办公室就像进入一座鬼城,那层楼有近两百个座位,那一整天包括我在内,只有两个人,我比在家工作还要寂寞。老早就在媒体上看到硅谷没人要回去上班,现在多少得到一些印证。

厕所的感应器又恢复到以往的敏捷,里面也又播放着轻摇滚,拿铁跟卡布奇诺仍是一大早就在准时那儿等著顾客上门。中午跑一趟餐厅更让我感动……所有的餐点都是两块钱一份,餐厅的服务人员比员工还要多,大家全部戴口罩,对每一位顾客都非常亲切地招呼。

回到过去专门用来给员工休息和自习的楼层,里面仍摆设著雅致的沙发、高脚工作台和吧台,就像IKEA的陈列室。这里提供自取的烈酒和高档零食,可是一整天没有一个人走进来。好像有人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在那儿等你来,可是没人知道,也没人在乎。

这里的工作空间是家里的几十倍大,网络永远不会断,也绝对比家里安静。如果需要开会,所有的会议室都已经升级为 Zoom 的专用会议室。

可是这样的办公环境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回来?

史无前例的抗拒潮

距离明年必须全体回到公司上班的日子只有不到两个月,可是当地民调显示只有19%的人愿意每天回来上班。剩下的81%有一半希望永远在家工作,一半愿意弹性回来。硅谷在乎数字,如果有一半的员工不愿意回来,两个月后要如何收场 ?私下问过的同事几乎都不愿意回来,问到如果必须要回去怎么办,答案只有“换工作”三个字。事实上很多人根本不用等到那一天就先跳槽了。现在市场好得很,早点跳先抢好的,免得到时候挤破头。

当然每一个人不愿意回来的原因都不尽相同,这些后面我会归类讨论。

总之,看着拒不回办公室的浪潮日渐升高, Google、Facebook、Apple、亚马逊、微软……每一家都把必须回到办公室的日子一再向后推延,话也越说越软。亚马逊才宣布不再坚持必须回来上班,把这个烫手山芋推给各个部门自行决定。

这个现象已经在硅谷全面发酵,最后被迫改变的不会是员工,而是雇主。这是一场科技公司史无前例的员工革命。

综合几篇报导的重要数字 ,我们就不难了解革命是不是真的正在酝酿中:

  • 疫情之前70%的科技公司都要求员工必须全面在公司上班。
  • 现在有几家公司仍旧坚持不得而知,但很快就必须要公布答案。
  • 如果雇主加薪三成鼓励员工回来,67%的员工会选择“不必了”。
  • 如果雇主强制规定回来上班,50%的员工说他们会辞职。

这么大的变化在两年前是没有人能够想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过去的20个月改变了这一切 ? 答案是“成果”两个字。

不要再跟我谈生产力

过去硅谷大型科技公司一直不敢全面推行长期在家工作的原因,是担心产能会受到影响。除了个人生产力,硅谷更在乎的是整合、沟通与群策群力,这些都非常需要面对面在同一个空间里建构──但是这个理论从来就无法证实,也无法实验,以至没有公司敢冒风险去挑战。直到疫情来袭必须全面一夜净空,在完全没有准备,毫无测试也毫无讨论空间的情况下,硅谷的办公室一夜之间全部空了,可是一切仍需照常无缝运转──这些,每一家都做到了。这长达20个月的测试到今天都没停,没有人敢否认这样的测试够长、够彻底、够有说服力。

结论是:产能不但没有受到影响,每一家科技公司业绩跟股票都爆涨。所以员工都开始质疑:为什么我不能用这样漂亮的成绩单来交换自由?

的确,在家工作沟通方面仍会有一些损耗,可是这些都已经用加长工时补齐了。以前下班就走人,人去楼空之后别人也不好意思继续追杀到家里。现在没有下班这件事,那些没有了结的事也就不知不觉在晚饭后继续悄悄进行。所以严格地说,损耗的代价已经由员工承担了,只要按时交出成果,只要公司达到预期业绩,过去那一套妨碍产能的陈腐理论就不应该再成立。所以你没有理由要我回来。

面对每一季的财报,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回答得出员工这样的质疑。如果提出这样质疑的高达50%,而且几乎遍及各大科技公司,这对雇主们来说就是一场无法战胜的革命。

必须在同一个空间面对面工作的观念,在30年前是不可挑战的理论。早期IBM和Yahoo都挑战过,他们都是远端工作条件尚未成熟时的开路先锋,实施后也的确碰到产能和管理问题。后来这两家公司都改弦易辙,要员工“不回来就滚蛋”。从此在家工作这件事也没有人敢再提。

那时候泼出去的水可以收回,今天的情况大不相同,如果有CEO胆敢对员工说不回来就滚蛋,最后滚蛋的会是他自己。2020年被疫情逼得泼出去的那盆水,如今已经是覆水难收。现在雇主面临的是要如何优雅收场,而不引发众怒。

以年龄层来分析

要探讨背后原因,可以把工程师依年龄分成老、中、青三代来分析:如果 30~45 算是“中”,那两头就是“老”与“青”。为什么年龄会是因素?因为这和婚姻状况以及是否有小孩、房子都有关。媒体报导抗拒最强的就是30到45岁这个年龄层,但这也是硅谷的工作主力。

我的猜测是,30岁以下买房无望又多是单身,比较偏重于丰富的社交生活。疫情迫使他们关在分租的房间里,如果解封之后还愿意继续关下去,唯一的可能就是他早就搬离到其他城市,或已悄悄展开数位游牧人生。所以这个年龄层只要还待在硅谷的,应该都愿意回来。过去硅谷那些最酷的福利本来就是为他们这个年龄层设计的。只要愿意回来,福利都还在那儿等着你。公司里什么都有,家里只要一张床就够了。

30到45岁年龄层就有完全不同的考量。最大的因素就是想花更多的时间跟家人在一起。吃不到五星级的免费午餐我可以自己做;用不到公司的健身房,我可以自己买会员卡。美国的小学两点半就下课,如果双亲都工作,孩子每天的接送是个头痛的问题,而我们每一个人都走过这段长达六年的路。

除了所得税和医疗之外,美国另外有一项很少提到的昂贵开销就是育儿费。托儿所的育儿费每个月平均两千到两千五,如果有两个六岁以下的幼童,每月开销就是四五千……这可能比房租还贵。能在家工作,这笔开销就全省了。这个诱惑太强大,即使还没有小孩的人,也可能加入革命行列为将来铺路。

这个年龄层毫无疑问是抗拒最强烈的。

45岁以上的老工程师大部分已经没有育儿问题,工作内容也都偏重于管理和整合。这些人的工作仰赖的是最有效率的沟通,所以会倾向于回到办公室工作。当然前提是办公室要有足够的人,否则是孤掌难鸣。

其他与年龄层无关的共同原因大致也可以归纳如下:

自由与弹性

在家上班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离开工作岗位,照顾平常那些琐碎的生活面。那天订了一组床,买的时候家具行问我哪一天送货方便,我说随便。他又问我上午还是下午,我还是说随便。这种弹性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奢侈。送来后发现一支床脚折断了,工人说必须明后天补送,问我选哪天,我说我永远随便。当下我为我的俐落洒脱而感到光荣。

上周马桶漏水,我发现里面的止水阀无法紧闭。跑了一趟材料行,自己花了30分钟就把问题解决,回头又人模人样跳进下一个Zoom会议……我没有耽误公事也不必觉得歉疚。这么简单的小事,在过去都必须留到周末做,不然就得请假。即使请人修也得在家等著,在修复之前那个马桶就不能使用。以前的周末其实很可怜,家里所有的修修补补都得在星期六完成。说周末用来休息是骗人的。

不要小看这么小小的自由,它能够让我工作和家庭两头兼顾。过去家里有事必须晚到或早离总会觉得有点罪恶。人坐在办公桌上的一举一动,甚至包括电脑屏幕上有哪些画面,似乎都随时被人盯着看。有时候实在没事,很想休息打个盹……那种时候还要假装盯着屏幕专心工作根本是一种折磨。在那个条件下我们没有不努力工作的自由,装也得装出来──尽管硅谷讲究的是成果而不是过程,大家仍旧在乎别人怎么看你。那样的虚假很令人疲惫。

在办公室,我们没有不虚假的自由;在家,我们可以大方做自己。这个差别够大。

认清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今年春有一位骑登山车的好友在憋了1年之后决定买一辆很好、很贵的登山车。会有这样的想法我非常能够体会,因为我也有这种冲动。要买这么一辆高档登山车,排队等候期是3~6个月,显然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大家都想过更对得起自己的日子。这背后的意义是,人们开始更重视生活。

在坐牢这段期间大家重新开始评估生存的意义。在家上班使我们更认识生活与生命,工作的优先级早已经被重新洗牌。

在家把门关上的日子里,大家才开始过真正的生活。疫情迫使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疫情把生活空间变得狭小了,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淡了,但人们的视野反而扩大了。我们看到工作以外的一切,也认识到要合情合理活下去,就必须对生命和生活有更多的投资。

在家上班才更能周全照顾到生命与生活。

通勤与房价

一群老同事约在一间酒吧见面聊天。有人开了一个小时车赶来聚会,可是我记得他明明就是住在附近。打听一下才知道他在疫情初期就悄悄搬走逃离蛋黄区。在大家都在办公室的日子,硅谷人必须要在通勤和房价两者之间做个选择。要买到价格合理的房子,就必须忍受通勤的煎熬;不想把生命耗在方向盘上,就得忍受天价的房子。从硅谷蛋黄区每往外扩张一小时车程,房价就便宜三成。口袋有多少钱,和你能够忍受每天几小时通勤,成为一个无奈的生存天秤。

长期在家上班就没有通勤这件事,人们可以退到蛋白区之外买房,照顾到自己的美国梦,过去那个天秤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不过这个赌注的前提是,以后不可能再回到通勤的日子。

这是一条没有回头路可走的单行道。

搅局的新创公司

当大公司正在烦恼要如何面对这一股抗拒潮的时候,市场上也跳出了程咬金,打着可以永远在家上班的旗帜出来抢人。

新创公司碍于资金,很难在福利上与一线科技公司竞争,过去总是眼睁睁看着他们把人才抢走。新创公司本来就趋向于支持在家工作,并不是他们走在时代尖端,而是他们没有大公司跨部门之间沟通的障碍。我在新创公司待过两年多,整个公司就是一个部门,所有沟通上的繁文缛节几乎全部免除。

新创公司鼓励在家工作是因为实体设备不足,并不是因为他知你心──如今这项弱势反而成为竞争的强项。所以他们用永远在家上班拚命挖人,同时自己也永远省开销。

LinkedIn 9月曾经公布一项数据,70%的谋职者在搜寻的时候,都限定只考虑可以在家上班的工作。已经尝过自由的滋味,就很难再走回头路。过去硅谷那些骇人听闻的福利在后疫情时代将会沦为此一时彼一时的蝇头小利。大部分的员工都认为自由比福利重要……甚至比薪水重要。

在家工作的下一章

当然这么重大的改变必须是渐进的。硅谷不会走上强迫员工带着一肚子怨气回来工作那一步,他们不敢那么笨,但也不可能放牛吃草,让动辄可以容纳上万人的园区就空在那儿。两个月后,最可能的发展就是大家各退一步,一半时间在家工作。未来办公室将会成为社交和建构协力的场所,而不再是执行工作的地方。生产与沟通各有不同的需要,自然也应该可以在不同的环境里执行。

未来的工作将会慢慢走向人与AI的互动,办公室也将完全成为过去。那样的时代还没有到,但疫情却意外把我们向前推进了10年,把员工放在未来,而雇主却仍然留在原地。

明年开春后的中间路线,会是以后AI时代全面在家工作的垫脚石。这个趋势不会停下来等那些不愿意加入的雇主。留在原地的公司就找不到人,也留不住人。

杠上开花的小礼物

每周工作四天的时代即将来临!

革命成功后可能带来另外一份杠上开花的小礼物,那就是每周工作四天的时代即将来临,因为员工已经学会了星期五自动休假。这种事在办公室时代叫做旷职,在疫情时代叫做老子累了。前面四天大家工时都拉得很长,星期五还一个公道也没什么不对。所以星期五不敢有人约开会,不敢有人敲你,甚至连email都没有,一切都是静悄悄的。

既然是这样大家也都不必假装坐在电脑前面敷衍了。若真有活要干就干活,累了就自己休个假吧。

这很可能也会是未来雇主顺水推舟的福利。反正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在账面上给不给都没差,公开支持周休三日对于企业形象还有加分作用。你不给,别人若抢先给了,你还是留不住人。

(本文由 鲈鱼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pixabay)

2021-11-21 03:56:00

标签:   游戏头条 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游戏财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