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论如何努力,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似乎永远也不会消失?哈佛最新研究指出,这种情况其实与人们大脑在处理资讯时的“怪癖”有关──尽管情况因为某些原因出现整体改变,大脑还是会自动调整标准去看待问题,这才导致烦恼似乎永远也不会消失。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过於哲学,我们不妨从哈佛大学 Daniel Gilbert 实验室团队提出的例子与几项实验来看看实际情况。
为了维护社区治安,许多地方都会有自愿参加的居民组成的“社区警备队”,透过定期巡逻注意任何可疑事件以协助社区降低犯罪率,当看到像是袭击或入室盗窃的严重犯罪迹象时,他们便会向警察报案或协助人员处理。
假设这些努力真的发挥了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的犯罪案件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少,居民的警戒心可能会更为放松也会减少报警的次数,但往往情况并非如此。比起放下戒心,许多警备队反而会开始注意起那些犯罪率高时从未关心的事情,像是夜间闲逛或横跨马路等,并认为这些行为“非常可疑”。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其他地方也经常可见,当事情整体水平提升或下降时,人们的标准似乎也会自动的提升或降低,突然之间,那些过去合理的事情变的不能接受,又或者开始将不寻常的事情看作稀松平常。
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为“概念蠕变”(concept creep)或“移动的球门”(moving the goalposts),因为人们不断改变对于行为的定义,导致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消失。
但如果一直重新定义问题,人们究竟该如果知道自己在解决问题上取得进展,或什么才能代表“问题解决”?为了研究人们的概念是如何随着事情出现转变,研究团队针对自愿受试者进行了几项实验。
在其中一项实验中,受试者被赋予一项任务:查看一系列电脑产生的脸孔,并判断哪些看起来是“具有威胁性”的。研究人员仔细设计了这些脸部特征,从非常凶狠到非常无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团队向人们展示了越来越少的威胁性面孔,结果发现受试者开始将定义扩大,将一些过去自己称为无害的脸孔形容为具有威胁的。
这种不一致的标准在其他实验中也得到证实。在另一个实验中,团队要求人们做出一个更简单的决定:判断屏幕上的圆点是蓝色还是紫色,而就像先前的脸孔实验一样,当蓝点变得稀少时,人们开始将偏紫色的点称为蓝色。
即使在团队直接告知受试者蓝点将减少、或是提供维持标准的现金奖励时,改变标准的情况仍然持续出现,基于现金奖励对人们的诱惑性,我们应该可以认为行为并非完全在意识的控制之下。
▲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是相对的。(Source:pixabay)
但接着团队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这种观念是否只是视觉系统的特性,如果是非视觉的判断,标准是不是就不会改变?
为了检验这一点,团队进行了另一项实验,让受试者在阅读不同的科学研究后决定哪些是道德、那些是不道德的,考量到每个人道德观判定标准的独特性,团队认为结果将不会和颜色、威胁受影响的情况相同的;毕竟不管暴力事件增加或减少多少,如果你认为这个行为的暴力是错误的,明天你应该也会维持同样的认定。
但令人惊讶的是,团队发现了相同的模式,随着向人们展示越来越少的不道德研究,他们开始更严厉地批判将一般研究称为不道德的。
但为什么人们无法控制自己扩大问题定义的举动?
团队成员、文章作者 David Levari 引用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指出,这种行为是大脑处理资讯基本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大脑总是不断在比较面前的事物与最近的内容,比起仔细与所有事物进行比较,大脑只会运用上一次看到的内容、最近所见的平均情况或是最近看到的高标与低标来进行比对,这也是为什么当事情平均变好或变坏时,人们的标准会开始出现改变。
对于大脑来说,“相对”比起“绝对”的比较更能节省能量,而且通常也已经提供足够的资讯来判断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大脑演化成在多数时候都习惯运用“相对”来做出决定。
在多数时候,“相对”下的判断都是足够的,但是以前面提到的社区警卫队例子来说,当严重犯罪减少时,人们便会不断扩大他们的“犯罪”概念,让温和的违法行为也变得相对严重,因此在减少问题的进度上,他们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满意。
从医疗诊断到金融投资,现代人在许多复杂的问题上都必须做出“绝对”、保持一致性的判断,为了让人们在必要时能做出更一致的决策,团队正在积极研究更有效的措施来抵销相对判断的奇怪后果。
在那之前,如果你必须做出一致性很重要的决定时,不妨尽可能清楚地定义你的标准,像是在巡逻社区前写下要注意的违规行为列表,这个简单的策略将能协助你尽可能远离相对判断造成的认知误差。
- Why your brain never runs out of problems to find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