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太阳能硅晶圆产业今年几乎到了存亡关键之际,曾经展翅高飞的硅晶圆业者,这一、两年来逐渐从无薪假、减产、凋零、卖厂、重整到面临下市的危机,曾经支持起台湾成为全球第二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的硅晶圆产业,是太阳能电池发电效率的关键材料,各家业者曾经拥有快速成长、筹资、建厂的黄金岁月,如今却几乎全军覆没,几波的产业浪潮压阵,即便在几乎小幅的景气循环谷底反弹后,仍是无力回天,兴衰起落,恐怕有几大关键致命伤。
中国厂大举压境 价格受制
中国大阳能产业在 2008 年后以一条龙的方式快速崛起,成为台湾最大的市场竞争对手,不可讳言,中国政府大力的支援太阳能产业,再加上部分大咖在国际市场上筹资丰沛资金,产能大举压境,台湾硅晶圆的价格势必受制,当年的对岸硅晶圆代表业者以江西赛维为例,已站上全球太阳能产业的舞台,但因市场仍在快速成长,中国业者的威胁还不至于那么明显。
但到了 2011 年,整体产业被中国厂打压的更为明显,先别说生产上“还算”具有竞争力的台湾,一批欧洲和日本太阳能产业的先驱者,被中国的大规模产能压境渐渐退出市场,台湾也饱受威胁,当年的台湾太阳能光电大展的 CEO 论坛中,大同集团的林蔚山即当众在演讲台上对着台下的保利协鑫 CEO 直指“中国是市场价格崩盘的始作俑者”为台厂点出心声。
而一路上中国硅晶圆厂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如电费上的补贴或税率上的优惠,再加上硅晶圆的相关物料也可就近在国内取得,以及规模经济的效益加持下,中国制造的硅圆厂成本具有相对优势,再加上产量大,导致硅晶圆价格一路降至成本之下,难以翻身,为压垮台厂的最主要关键原因。
长约料负担 一背 10 年
除了卖出去的价格不佳,更让硅晶圆为成获利压缩的夹心饼干的另一杀手,则是长约料源的负担。在太阳能产业缺料时代,高价抢到料源的业者反而成为几乎 10 年的长约负担,以绿能来说,与韩国 D.C Chemical 的长约料源一签就是 8 年、9 年,中美晶也与 Hemlock 等都签有长约料源合约,当多晶硅由天价快速往下掉,高价料源成本压力以及存货跌价损失则是长期的痛。
而在整个太阳能产业链的价格下修后,再也没有业者会走合约制,在供过于求的产业现况下,价格都是现货报价,此时没有长约包袱、硅晶圆业界的后进者如达能,反而能凭著无长约料成为竞争优势之一。
全球太阳能补贴政策变化
太阳能产业是高度依存于政策的变化而波动,当一个国家对太阳能发电给予高度的补贴若收购费率,即会大力的推动该国太阳能装置的成长,所以当主要太阳能国家在政策上若有风吹草动,市场即便吹起寒风。
举例来说,当国内太阳能股王仍才刚刚诞生之际,2008 年下半年伴随着欧洲开始走入金融海啸的前夕,银行放款趋于保守,本来也是太阳能需求市场大国的西班牙下砍补贴,市场突然如一锅滚烫的热锅被浇上冷水。
同样也是太阳能发展大国的德国,也是一步步下砍补贴,FiT 几乎己是历史,对该国的太阳能产业也带来伤害;而接下来扛起全球太阳能市场大国的第一大位中国,去年的 61 新政,让高度依存中国市场的台湾太阳能业者重创,同样也逼退中国不少中小型业者,目前中国硅晶圆则以保利协鑫以及隆基为两大业者互相争锋。
一波波贸易壁垒
另一方面,各国太阳能产业也意识到中国业者的低价策略挤压本国业者的发展空间,贸易战烟硝四起,贸易战的起源从因在于,欧洲德国、意大利以及西班牙在过去大举鼓吹太阳能,撑起全球太阳能市场,但欧洲政府花了大笔银行补贴、高价买回太阳能电力等奖励政策,却落了入低价倾锁的中国业者的口袋,欧洲自家的老厂反而无法生存,2009 年起太阳能产业保护主义起,“反倾销”、“在地购买”政策渐升起。
2011 年起,美国 Solarworld 也提出对中国太阳能“双反”的回击,即是所谓的“反倾销、反补贴”控诉,不过中国的灵活生产策略,可透过他地的子公司出货,或在美国承租厂商,贸易战并没有让产业状况好转,惟回头来看,主张打上一场贸易战的 Solarworld,也在 2017 年宣布破产。
扩产能 转投资 效益不彰
除了合约料的负担,造成跌价时减损压力之外,另外对硅晶圆厂的沉重包袱,还包括业者的转投资或者扩充产能,造成负担。以绿能为例,绿能在 2008 年投资的薄膜太阳能产业,当薄膜设备导入时,薄膜太阳能电池已在效率上无法与硅晶太阳能电池竞争而未能登主流之境,惟高价的设备所带来的沉重折旧压力,则造成每年绿能在获利损益上负担。
另一方面,产能的扩充也是产业反转向下时的压力来源,多余的产能不生产则有闲置的成本,但生产后售价则未必在现金成本以上,再加上近几年来市场的趋势已转往单晶产品,台湾硅晶圆业者则大多为多晶制程,渐受到市场淘汰。
(本文由 MoneyDJ新闻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shutterstock)
延伸阅读:
- 太阳能吹寒风!硅晶圆厂达能关闭晶圆厂并转让营业资产
- 绿能 2018 年资产转为负值,证交所公告 5 月 2 日正式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