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台湾。
据新华社消息,台湾高雄 6 日凌晨 3 时 57 分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显示震级为 6.7 级(台湾气象局消息为 6.4 级)。地震发生后台南市多处建筑倒塌,截至下午 1 点 30 分的统计,已确认有 7 人死亡。
因为位于地震活跃区环太平洋火山带中,台湾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区,平均每年就有 3 起规模 6 级以上的地震。台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主任郭铠纹说,6 日这起研判属于旗山断层错动引起的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两颗原子弹。
除了地震这种自然灾害,近些年也发生了多起“人祸”,天津港爆炸案、巴黎恐袭、麦加朝觐者踩踏事故等等都让人为遇难者感到心痛,而愤怒于事件负责方的所作所为。
不过当我们回顾这些灾难时,会发现互联网正慢慢改变着我们在面对灾难时的行动与态度:科普知识让更多人懂得怎么去正确认识灾难,保护自己;社交网络成为寻人互助的强大工具;每个人也都可以通过文字和镜头来记录灾难的第一手情况。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让灾难不再发生,但利用互联网,我们能把它带来的损失尽量降低,而这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科普:让科学到达更多人
虽然透过对教育事业的大量投入,世界的整体识字率已经大大提高,达到 86.3%,“地球是宇宙中心”、“日食是天狗吃太阳”这些理论也早就被抛弃,但就中国而言,公众的科学素养依然不高,科普工作的发展也并不顺利。2010 年发布的第 8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称,中国大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只有 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20 年前的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可能只会影响他本人的三观和生活质量,但若涉及到灾难这件事,不理性的行为和判断却有可能使其成为谣言的传播者。推及到民众层面的话,则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而如果这是在灾难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那么救援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不过通过互联网,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论的传播现在有了更方便的渠道,也能触及到更广范围的人群。比如在果壳、知乎这些网站上,专业人士谈论转基因、PX 项目、地震预测这些备受争议的议题,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了科学的角度和方法论,让他们能够形成理性的认识。而那些科学、证实有效的避灾知识的传播更是可能帮助人们在灾难发生时挽回性命。
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低门槛、强传播性也可能使得这边民众科学素养还没提升,那边谣言就先“流行”了。比如地震相关的谣言就一直没有停过,而 Wi-Fi 有辐射会影响孕妇健康、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所以不用之类的也通过互联网而一传十、十传百。不过可以看到的是,在谣言兴起的同时,辟谣也在发展,而这种争辩的过程正是会让更多人知道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论来面对争议。
救人互助:社交媒体的强大功能
在这次台湾地震之后,Facebook 的“Safety Check”功能再次发挥了重要效用。受灾地区的人们点击“make safe”后,他的 Facebook 好友都能收到安全通知讯息。即使手机坏了或者没有网络,也能让身边人帮忙标注。这样,灾区人们就能够非常方便地给朋友亲人报平安,而这也使得寻人工作更有针对性,节省了大量时间。
而在巴黎恐袭之后,当地民众通过发布带有 #PorteOuverte(法语“开着的门”)标签的 Twitter,来为他人提供避难场所。
透过社群媒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2 月 4 日,Facebook 官方部落格就表示在它这个庞大的社区中,只需 3 至 4 次介绍任意一个人就能与其余所有人建立联系。而共享经济公司 Uber、Airbnb 更是让这些“网友”在真实世界中产生联系和交集。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 ,之间的羁绊也如同村民般变得更深。
展现第一手情况:每个人都是记者
一台有摄影镜头、能上网的手机,加上一个社群媒体账号,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位“记者”,而当发生灾难,当地人更是掌握了“独家”资源,可以在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向外公布。比如去年天津港爆炸事件后,大量相关短片透过微信传播,使得人们能够尽早了解到事故到底有多严重。
不过,除了让外界尽早知道现场情况外,这些传播短片和照片的人更是真相的记录者。虽然他们的工具并不高级,也没有什么拍摄技巧,但却是以受灾者的眼光来展示他们最关注的事。和官方媒体的报导相比,他们可能更能抓住我们的眼球,牵动我们的情感。
最后,愿台湾一切平安,明天又将会是美好的一天。
(本文由 爱范儿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达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