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李政昇与美国哈佛大学团队共同研究,并发现抗体基因重组的关键,解开单一基因为何能生成不同的抗体来对抗各种病原体之谜,关键在于染色体上相距甚远的片段可透过套进如环圈的黏着蛋白而被拉近重组。
李政昇指出,在 B 淋巴球的发育过程中,染色体上的抗体基因必须经过重组,才能生成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并在遇到病原体时分泌抗体,但问题在于人体单一细胞的染色体总长达 2 米,拉直后比一个人还高,在染色体上相距甚远的抗体基因片段是如何相遇并进而重组的?
研究团队发现,可编组染色体的黏着蛋白在这个机制扮演关键角色,李政昇解释,染色体就像一条布满基因片段的童军绳,黏着蛋白则是橡皮圈,如果把童军绳套进橡皮圈后并往上一直拉,就能让绳子前端的 V 基因片段与后端的 D、J 基因片段相聚重组成抗体基因,也就是所谓的环挤出模式(loop extrusion model)。
▲ 抗体基因重组关键。
李政昇指出,不同的 B 淋巴球选用不同的 V、D、J 组合即可在人体内形成多样化的抗体基因,并针对不同的病原体,大量复制带有相对应抗体的B淋巴球,产生大量的抗体来防御入侵者。
这个跨国研究团队由哈佛医学院教授奥特(Dr. Frederick Alt)领军,其他成员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等。
李政昇为清华大学生科系校友,毕业后前往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直攻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博士,研究 DNA 断裂修复机制;学成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专攻抗体基因重组;并在 2019 年回到清华大学生科院任教。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