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前 10 大塑胶包材大厂洽兴工业,2017 年 11 月被美国黑石集团收购,传闻交易金额高达 9 亿美元,这桩交易震撼两岸台商。这金额对一家在中国登记资本额仅 6,500 万美元的公司,也许是一个好价钱;却也为台商在中国市场的消亡,再添一首挽歌。
总部位于江苏昆山的洽兴工业,为创办人詹玲郎 1970 年在台中创办,后来将生产重心转移到江苏。洽兴客户包括香奈儿(Chanel)、迪奥(Christian Dior)、雅诗兰黛(Estee Lauder)等国际一线化妆品牌,高单价睫毛膏、口红膏与粉饼盒等包材,毛利率相较家庭卫浴用品包材来得高。
詹玲郎曾说,洽兴的竞争力在于,从原料到成品出货可以在一个工厂就完成,也就是所谓的一条龙服务;同时,洽兴也拥有产品设计、模具与设备自动化开发能量,不仅让客户愿意将产品包装设计业务交给洽兴,又可以自主开发模具节省成本。据悉,洽兴技术开发团队就有 400 人,足见詹玲郎肯砸重金研发。
昔日做什么赚什么 千禧年为兴衰分水岭
后来詹玲郎退居二线交由儿子詹立群掌舵,看似经营相当顺遂,却突然交易给黑石集团。尽管双方不愿证实,不过从中国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开资料显示,洽兴集团法定代表人,2017 年底已经悄悄改为黑石私募集团香港常务董事杨起。
台商圈传闻,洽兴创办家族可能感受到,即使是在当地做到一定规模,面对中国政府年年提高环保要求,也逐步面临到压力,再加上第三代接班意愿不高,内外负面因素夹击,才会萌生出售念头。
▲ 洽兴创办人詹玲郎。(Source:洽兴工业)
由于缺乏台湾事业根基,许多在中国白手起家的台商,在事业由盛转衰之际,若下一代也缺乏接班意愿,往往最后只有选择转售退场一途。全球前三大、中国第一大塑胶包材大厂兴中控股,也面临同样的命运。
红色供应链崛起 台商商机大幅流失
兴中控股年产能超过 10 亿件,客户名单也都是雅诗兰黛、欧莱雅(L’Oreal)等国际一线化妆品牌。在事业鼎盛时期,兴中控股 2009 年曾规划回台上市,后来因法规障碍而作罢。
不料,2012 年兴中将股权出售给私募基金 TPG,交易金额高达 6 亿美元;4 年后,TPG 再以 7.75 亿美元出售给私募基金霸菱亚洲。据悉,兴中也是面临下一代不愿接棒,让创办家族选择出售退场。
一名券商则是透露,除了出售退场,这几年台商会 IPO 的动机之一,其实是后代子孙没有接班意愿,才会让创办老板决定让公司上市,不仅自身可以退场,也让公司制度与国际接轨,留住人才继续经营企业。
上述两件台商企业交易案,宛如当今中国上万家台商企业的缩影。这些在中国发迹的企业,第一代奋斗 20、30 年下来,虽曾创下辉煌成果,但如今也都碰到后继无人,以及经营大环境恶劣的内外双重挑战。
苏州台商协会会长谢清福观察,2000 年是台商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台商在中国“做什么赚什么”,之后中国官方大力扶持自己的国企与民企,只要有缴交完整产品企画书,中国政府就会给钱、给地、给各种资源,台商竞争力逐渐被削弱。
在中国从事创投业的台商认为,以前中国台商有 Dell、HP、苹果与 IBM 等美系大品牌喂订单,现在唯独苹果表现尚可,自然大幅影响台商的生意。此外,中国和韩国品牌崛起,韩国品牌多半采用韩系供应链,而中国品牌虽然一开始采用台商供应链,但随着红色供应链崛起,台商的商机已大幅流失了。
一名从事通讯设备的台商分享自身经历,过去与华为在竞标地方政府标案,“我们这边派出的人马,就只有我跟我同事两名,但是华为却可以派出 20、30 人,采取人海战术”,足见华为愿意花大钱也要抢下标案的企图心。
他说,早期中国市场是台商跟西门子等外资在竞争通讯技术与品质,自从华为进入市场后,一夕间就变成价格战。最后这家通讯设备台商,不敌华为竞争退出中国市场,改行做健康照护产业。
除了中国供应链生态丕变,自身转型升级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也是这群无根台商面临的困境之一。在中国曾被誉为“面包王”的烘焙大厂克莉丝汀,创办人罗田安早期在台湾以批发牛仔裤为业,后来进军中国烘焙市场,一度展店上千家,成为中国最大的台资面包业。
中国消费习惯改变 达芙妮、康师傅光芒黯淡
然而好景不常,2010 年起中国烘焙业进入战国时代,大小面包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竞争压力一下子变得剧烈;反映在克莉丝汀财报的是 2013 年首见亏损,至今已连续亏钱 6 年,累计亏损金额达 7 亿人民币。
不仅是台商“中国面包王”光环不再,台商“中国女鞋王”也早已不保。达芙妮在中国的市占率一度高达二成,平均 5 双女鞋就有一款是达芙妮,门市据点高峰到 6,000 多家,年营收破 100 亿港元;如今营运陷入泥淖,连 3 年亏损金额 24 亿港元,市值大幅缩减九成。市场专家观察,品牌老化、设计款式跟不上流行,是达芙妮衰退主因。
此外,曾经是中国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康师傅方便面,辉煌时期一年可卖出 60 亿包泡面,稳坐“中国泡面王”。
▲ 康师傅在台挂牌 TDR,台商鲑鱼返乡一时间好风光。
不过,自从 2015 年之后,随着中国民众人均所得增加,开始追求吃得精致,再加上外卖 App 兴盛,年轻人转向透过手机叫餐,即便是半夜也能吃到炒饭、饺子,整体市场趋势改变,侵蚀到泡面市场,从股价表现,近 5 年康师傅市值蒸发 900 亿港元,可见面临市场结构转变,即便是业界龙头也难挡大势所趋。
中国消费品味的改变,甚至连内衣市场都受冲击。台商许利雄是第一位将欧洲内衣品牌带入中国市场的创业家,40 年前将欧系内衣品牌皮尔卡登代理到中国,随着生意规模扩大,并自创豪门、YG 天鹅等内衣品牌,也是台湾五、六年级生耳熟能详的品牌。
高峰之际,许利雄内衣品牌的实体经销商门市达到 300 多家,但随着中国消费习惯转到线上,如今只剩约 200 家,且业绩一年不如一年。去年,许利雄正式成立电商部门,并积极调整产品定位;尽管如此,他坦承,想在网络上卖东西赚大钱,恐怕已经不容易了。
环保令+工资飙涨 台商有苦说不出
中国台商的困境,除了面临转型挑战,部分也受到外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国泰人寿昆山公司总经理柳正文观察,这几年中国政府加强稽查环保、消防与安全生产,在当地甚至有“一督就倒”的调侃话,只要被地方政府盯上,成本不断增加,厂商受不了而倒闭。
一家供应知名运动品牌 YONEX 的线材大厂透露,3、4 年前东莞政府编列上亿元人民币预算,鼓励厂商更新马达提升能耗效率,台湾人的逻辑多半是“我这个旧马达还可以用 5 年、10 年,为啥要花钱买新的,而且还比较贵”;而中国企业则认为,虽然要花钱,反正政府有补助,还可以响应政策,何乐不为;所以到最后是很多台商没换,等到地方政府严格执行稽查,结果花更多钱替换,如果是规模不大的台商,没有能力负担只能关厂。
传闻某家台商经营的造纸厂,就遇过环保局大批人马带着一张公文,要求立即停工,原因是“合理怀疑”有非法排放。造纸厂有锅炉、烟囱,容易被盯上,停工后再来好好检查,让当地有“烟囱”的台资企业如惊弓之鸟。
不仅是环保条件加严挤压获利,中国工资上涨与缺工问题,早就是台商们心中的痛。面对中国投资条件不断恶化,稀释台商利润,现在又有美中贸易袭来,25% 高关税犹如山雨欲来,不分你我、各个行业的台商,大家都在忙着各路寻找新据点。
一群专做制鞋机械设备业者开始将资源从中国转回台湾,例如,包办丰泰与宝成越南厂鞋子帮机设备大厂诚锋,2012 年回台设立公司、2018 年把研发团队迁至台湾。制鞋设备厂鼎圣,则是把研发团队移回台湾。去年,这群业者,更是在国内举办暌违 2018 年的制鞋机械展,似乎宣告著“转台”意味浓厚。
无根台商灵活度不足 成也中国,败也中国
近年来,许多拥有全球布局能力的上市柜公司,除了将部分产能移往东南亚外,更大幅扩充台湾原有的生产基地。例如,巨大为了移回中国高阶产线,去年紧急在台招募 3、400 人;广达评估将高阶产品产线转移回台生产;台达电规划将工业自动化与网通部分产线撤回桃园平镇厂、中科与南科等地分散制造。
▲ 美中贸易战,台湾成为台商投资热门选项。
光宝科则是在去年一口气对越南与中东约旦子公司启动现金增资,两案合计金额近 30 亿元,借此分散在中国生产比重;另外,仁宝则是评估重启越南工厂计划。
相对于上市柜公司拥有灵活的调整能力,白手起家的无根台商,大多缺乏应变能力。曾经拥有响亮名号的“台商大王”,例如糖果大王徐福记、女鞋王达芙妮,硅胶按键大王大洋、东莞家具大王台升等名号,靠着中国市场打下非凡成就,如今却也是因为中国市场而逐渐黯淡。
(本文由 财讯 授权转载;首图来源: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