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未来某一天当你走入大卖场,准备开始采购,厂商能马上依照你所在的位置寄送 DM,告诉你正在进行的特卖活动或优惠折扣;外出跑步时,穿戴装置与运动 App 能随时记录你的心跳速率、里程以及时间,这些资料除了你自己看得到以外,提供服务的公司也能收集并再利用分析。
智能装置和网络云端服务的普及,让人们习惯随时连上网,在享受科技带来进步的同时,每位拿着智慧装置的人,也化身成一个一个探测器,为这些网络公司收集资料。透过这些装置、App,即使是再私密不愿意公开的资讯,都能成为收集与利用的对象。
由远流出版社所出的新书《遥测个人时代》,副标题“如何运用大数据算出未来,全面改变你的人生”,不同于其他类似主题书藉警世意味、提醒大家要小心隐私受侵犯的忧虑,本书的作者派区克.塔克(Patrick Tucker)对未来反而保持乐观看法。他认为与其担忧甚至拒绝 Big Data 带来的影响,不如反其道而行,好好为全面资料化的时代做准备,并从中找出自己能自在应对的方式,甚至从中得益。
收集资料的革命性创举人人都有能力
收集资料需要成本,因此得有足够的动机来支持,例如政府为了征税,得花费人力、物力,派人丈量土地、并且记录相关资料,评估可收多少税,税收回来以后还得记录;网络时代网络服务商免费提供服务,用户得同意服务条款,让服务商能够收集用户资料。但是在智能装置的时代,人人都有办法收集自己本身产生的资料,而不再只是大组织的专利。由《连线》杂志创办人凯文.凯利(Kevin Kelly)共同发起的 Quantified Self(本书翻译作量化生活),以及福岛之风 App,就是自己收集资料很好的例子。
作者采访支持 Quantified Self 的新潮女蔡萨莎(Sacha Chua),她是一位生活实践者,热衷将生活的大小数据记录下来,像是穿哪些衣服,甚至连跟别人说话的时数也记下来。一般人看这些热衷于 Quantified Self 的人,都觉得他们花真多时间和精力在记录自己,但她却透过此生活方式了解自己,有些人觉得此类人可能有严重的神经质或行为失调,但事实上正好相反,蔡萨莎的能力超高,既快乐又有自信,且看起来比普通人更清醒。
以奇点(Singularity)概念闻名于世的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威尔(Raymond Kurzweil),在 1980 年代诊断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为了改善健康,他开始记录自己吃药、饮食、运动、睡眠状况,他的家庭医师表示:库兹威尔记录自我健康的精细度、涵盖面无人能及,连某年某月某日中午吃了什么都有记录。虽然这些功夫花了很多时间与金钱,但库兹威尔靠着量化生活的帮助,让他比因心脏病而英年早逝的父亲活得更久。
资料取得容易,但要收集到足够可做为分析的量就不是那么简单,虽然个人力量渺小,但聚集志同道合之士,共同 crowdsourcing,也能收集为数不少的资料。福岛核灾之后,一群不信任官方说明的人,透过 Pachube 平台分享各自测到的辐射探测器数据。工程师石野正刚将这些辐射和风向资料结果,呈现在 Google 地图上,并且还制作 App 让大家随时掌握辐射动向,使最新状况一目了然,也能与官方说法做对照。
▲ 风@福岛 App 画面。来源:Mashup Awards 7
自己的资料自己掌握
行动装置的普及加上唾手可得的 App,让我们很轻易的收集自身甚至四周环境的资料,但也引发许多人对资料拥有权与使用权的省思,是否这些资料(例如地理图资、健康资讯)只能由某些大公司或政府所掌控?对此议题,科技新报也曾撰文从群众地图绘制计划开放街图切入探讨,也是希望拿回对地理图资的掌控权,回归一般使用者。就如同本书从书名到内文所论述的,我们对于资料的态度也应该秉持“自己的资料自己掌握”。21 世纪是资料的时代,既然自己本身能收集不少资料,怎么能不优先分析呢?
首图来源:Airo Via Mohammad Ahmed Alshuwaik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