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媒体的报导,由厦门市政府、联电以及福建省电子资讯集团三方合资的 12 吋晶圆代工厂──厦门联芯半导体,近日在联电的技术支援之下,顺利导入 28 奈米制程,并且积极准备量产。而在此之前,纯中国本土发展的 12 吋晶圆代工厂只有中芯国际开始导入 28 奈米制程。如今在联芯半导体也顺利导入 28 奈米制程之后,恐将对中芯国际市场发展造成影响。
随着 2017 年第 1 季联电正式量产旗下最新的 14 奈米制程之后,依照投审会规定,联电可以向子公司联芯半导体输出次世代的制程技术,联电即开始协助联芯导入 28 奈米制程技术。如今,联电与联芯宣布顺利导入 28 奈米制程,并且积极准备量产。据了解,联芯目前在联电的协助下,28 奈米制成初期投产的良率高达 94%,显示了联电在 28 奈米制程技术上的稳定性。目前,联芯预计月产能将达到 6,000 片的规模,2017 年年底前月产能将拉高到可达 1.6 万片。
在联芯半导体正式进入 28 奈米投产阶段后,中国的 28 奈米制程版图将有所变化。根据拓墣产业研究所的研究资料显示,在联芯投产 28 奈米制程之前,纯中国本土纯晶圆代工厂商中,只有中芯国际开始量产 28 奈米制程。但是根据中芯国际公布的 2016 年营收财报分析,其 28 奈米制程的产能仅占当年度总营收的 1.6%,其比率在全球市场上占比不到 1%,相较台积电的 66.7%、格罗方德的 16.1%,或是联电的 8.4% 来说都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在联芯 28 奈米制程的量产之后,其可能对中芯国际的 28 奈米的布局产生影响。因为,中芯国际的 28 奈米制程虽然已经量产。但从产品规格来看,中芯国际比较多偏向中低阶的 28 奈米 Ploy/SiON 制程技术,相对于联芯接受联电的高阶的 28 奈米 HKMG 制程技术来说,不但时间领先两年以上,而且技术水准也相对更全面稳定。因此,未来联芯在发挥最大 28 奈米制程的产能下,目前中芯国际的市场会不会有所变化,值得后续加以观察。
(首图来源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