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大学副教授吴嘉霖团队研究发现,果蝇短、长期记忆的形成是由两套截然不同的机制控制,颠覆以往科学界对于记忆形成的认知,不但成果获得肯定,更登上国际顶尖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吴嘉霖 10 日于长庚大学受访表示,人类如何将学习经验转为记忆储存一直都是科学界想解开的谜。过去研究认为大脑学习新经验后,会先以短期记忆形式存在于大脑内,随着时间的推进,短期记忆会慢慢转变为长期记忆并储存,但团队以创新实验方式竟获得不同于过去研究的结果。
吴嘉霖表示,透过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 60%,且脑中神经回路负责控制各种与哺乳类动物相似生物行为的果蝇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短、长期记忆是同时且独立写入不同脑区,根据时间长短不同,提取不同脑区记忆资讯。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形成,其实是由两套截然不同的大脑神经回路与分子机制所控制,也就是说,长期记忆并非由短期记忆转化而来。
团队另一名成员同时也是林口长庚医院脑神经内科主任吴禹利医师表示,这项研究成果虽然与现在主流观点迥异,却能合理解释老年失智的临床病征,像是病患往往只有短期记忆丧失,但长期记忆却不受影响,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大脑一开始在处理两种记忆资讯时,就是完全独立且彼此不相互影响的结果。
吴嘉霖表示,在科技部与长庚医院的经费支持下,研究团队完成这项重要研究,并于今年 5 月登上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也让台湾团队的研究成果获国际肯定,未来也会持续致力于探索记忆形成的机制,期盼于不久的将来,能对老年失智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方向。
▲ 吴嘉霖副教授与研究团队。(Source:长庚大学)
- Neural circuits for long-term water-reward memory processing in thirsty Drosophila
(作者:吴睿骐;首图来源:Flickr/John Tan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