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服务的品质有多高,取决于所推荐的产品是否符合使用者的喜好与需求。Google 运用深度学习技术不断精进推荐系统,但要做到比使用者更了解使用者自己的“个人化推荐”程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是使用者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对内容的偏好都会有所不同。
Google 产品推荐系统(Recommendation Systems)幕后推手、Google AI 首席研究员纪怀新提到,Google Play 目前有超过 100 万个应用程序 app,过去三十天全球有超过 10 亿人使用,而 2017 年下载量则高达 820 亿次之多,因此需要透过深度学习技术处理庞大又复杂的资料量,解决推荐系统问题。
推荐系统面临“情境”挑战
深度学习技术就是为推荐系统建立函数(function)的一大关键。纪怀新表示,传统推荐系统的矩阵(matrix)是二维,输入与输出过程是以使用者为输入资料,进而产生推荐结果,将矩阵中的使用者跟 app 项目内容相配对,但使用者不一定会对系统推荐的 app 提出有效回馈,因此难有足够依据推荐合适的 app 给使用者。
为更精进个人化推荐服务,Google 近年针对推荐系统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尝试将函数扩大、加入另一个输入元素“情境”(context)成为三维矩阵。纪怀新指出,使用者在不同时间与不同情境下,对内容的偏好会不断改变,因此“情境”和“时间”对个人化推荐系统来说尤其重要。好比说使用者白天常用新闻资讯类 app,晚上常玩手游放松;看片追剧可能喜欢用平板,手机则用作社群间联络,每个使用者在不同装置下载的 app 也不尽相同。
正因为使用者偏好、情境因素随时都在变化,使用者评分回馈的资料也非常有限,加上项目内容量庞大又不断改变,还有标签杂乱稀少等问题,要在大量使用者与内容中提供即时且有用的推荐,对实现情境式个人化推荐服务来说极具挑战,也是建构函数时的一大难题。因此 Google 透过深度学习技术,将使用者、情境和项目内容进行配对,达成情境式个人化推荐体验。
深度学习是提升推荐品质的解方
Google 使用者对个人化和情境式服务的期望日益提高,发展情境式个人化推荐服务已是必然趋势。纪怀新认为推荐系统要建立在三大原则上,包括个人化和多元化推荐、借由机器学习不断精进所有产品界面,以及要为所有人提供适当的推荐等。
至于在提升推荐品质方面,则必须平衡不同使用频率设计推荐模型。这是因为系统有高达 80% 使用数据来自 20% 重度使用者,该现象即幂次法则(Power Law),为避免重度使用者意见在系统中被放大考量,必须针对不同使用频率持续调整模型设计,公平考量所有使用者意见以产生推荐结果。而 Google 透过这样的方法,模拟使用者如何跟应用程序互动,结果出现成效,Google Play 上的 app 安装率因而成长了 3.3 %。
除此之外,纪怀新还提到研究另一重点方向,也就是推荐模型中除了考虑使用者、情境和项目内容等三者关联,还要加入“因果关系”考量,进一步提升使用者推荐体验。他认为光是计算分析相互关系(correlation)是并不足够,还需要研究其中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够掌握就能做出更好的推荐系统。
Google 在过去两年不断透过深度学习提升推荐品质,共改善 66 项重要产品及服务,包括 Google Play、Ads、搜寻、YouTube 等。纪怀新认为 AI 发展是“真的革命在发生”,万一错过就会像台湾过去没能跟移动网络时代接上轨般,再次错失良机。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
延伸阅读:
- 谈 AI 时代台湾人才机会,Google 简立峰:整合硬软件实力发展“On Device AI”
- DeepMind 让 AI 学会像动物一样导航,开启 AI 研究新目标:协助探索大脑功能
- 以深度学习判读肿瘤定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Google:AI 与医生合作可达理想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