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非核家园,8 个字,画出 1.8 兆元的再生能源商机大饼,加上国产化的口号,更让产业界蠢蠢欲动。在再生能源里,太阳能与离岸风力发电,就担起未来再生能源目标的八成,潜力无穷的商机,还有垃圾变黄金的沼气发电,而这还不包括将支撑再生能源发展的绿色金融新政府的企图很大,想用绿能解决台湾的电力缺口、产业发展、社会就业等问题,集结了产、官、学重兵在新能源领域,这一次,台湾能顺利将耀眼的阳光、从海上吹来的风,变成白花花的钞票吗?
“我每天都活在 1% 里(指这个夏天台电的备转容量),”这个夏天,核一一号厂和核二二号厂接续停机,但用电却不断创新高,缺电危机一直挥之不去,经济部长李世光只能自嘲地说,“我每天都要看两个表──温度表和电表。”
新政府喊出 2025 年非核的政策目标,让李世光接下来的日子都不会很好过。“如果能直接把核能加进去,我也不用每天看两个表,因为就稳稳有十几个百分比啦!”
李世光的意思并不是希望核能持续运转,反而认为,就是要把核能从选项里拿掉,新能源才有机会被开发。走向零核的路上,政府规划将以再生能源来补足目前核能的缺口。
目前再生能源占发电量仅 4.2 %,未来 9 年内要达到 20 %,也就是增加 16 个百分点,以补足目前核能占总发电量的比率。其中,太阳能及离岸风力,就占 20 %里的八成,装置容量目标分别为 20 GW(吉瓦,1GW 等于 10 亿瓦),以及 3GW。
这是多大的野心?台湾太阳光电的装置容量,从 2006 年突破 0.1 GW,到今年 6 月底止,也不过只有 0.95 GW,经过了 10 年,都未能超过 1 GW。但未来 9 年,每一年平均得建置过去 10 年两倍以上的量,才能达标。经济部预估,这将带动 1 兆 2,000 亿元的商机。
而台湾的离岸风电目前处于起步阶段,预计今年底才会有 4 支离岸风机完成建置,3GW 的风能,表示未来台湾海峡上将插上 600 支风机。
此外,较具规模的还有包括沼气及废弃物在内的生质能,也将占有台湾总发电量的 1.6%。然而,过去再生能源发展的路之所以颠簸,除了过去政府一直被诟病不够积极外,包括土地、资金、技术、电价、补偿等卡住再生能源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
新政府目标如此远大,他们打算如何解决横在眼前的各项困难与挑战?负责新能源计划的行政院政务委员吴政忠,以及担任过国家型能源计划主持人的经济部长李世光,接受《财讯》专访,为大家解答下列疑问:
效益?
问:绿能的经济效益究竟有多大?台湾一定要走这条路吗?
答:大家讲绿能、讲发电,都会问产值有多大,是几百亿元、还是几千亿元的产值?其实应该去想,台湾要发展成什么样的台湾?过去经济产值大却分配不均,现在社会要求分配正义,如此一来,绿能的效益就不只是发电,我们要创造一些就业机会给台湾老百姓,发展一些新产业,让年轻人有希望。
像离岸风机的塔座、叶片,其实大部分台湾都可以制造,就会带动一大群后面的经济效益。绿色金融专业性高,也需要培养人才,这都是台湾过去没有的经验,这一块也在启动。
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是 R&D(研发)的创新运用;对在地人来说,太阳能板或风电建置之后的维护,都需要人力。这些人因为有这样的产业,一来有工作;二来工作的薪水也不会太少;例如离岸风电的海上作业就很需要人力的,新产业会把工作和利益都分配到这块原来较弱势的族群,这也是除了电价之外,政府很重要的工作,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安定也很重要。
政府正在盘点可利用土地,包括国营事业、盐业用地、农业用地,但解决土地问题,应该法规配套松绑。比如被污染的土地,过去都是法规绑住,要等土地处理完才行;这实在太慢了,当然是来不及,应该一起来处理,比如说上面种一些植物,用植物把污染吸收掉,这样就可以同时处理土地污染,上面又可以盖太阳能板,一举两得。
资源?
问:政府规划的再生能源中,太阳能的目标要成长 20 倍以上,这些土地怎么来?
答:如果台湾自己不去研究,就不会导入一些人来做相关的配套。如果台湾做成功以后,整个技术都可以复制,拓展到国际市场。
我们国营事业的屋顶也是可利用的地方。中钢的屋顶有 80 公顷,只要拿 50 公顷出来,就足够让国际的企业、开发商跑来要求投标。最差的情形下,1.5 公顷就能产生 100 万瓦的太阳能,所以其实是满可观的。
而光是盐田这一块,我们有数千公顷,每块切割成 50 到 100 公顷来建置,国际开发商的经验是 6 个月,就能建完那个电厂。
政府的角色,就是找到这些土地,把政策弄清楚,把《电业法》改好放进去,让整个财务的结构进到市场里面,同时让制造业有着力的地方,下一步就是确认我们建出来的电厂,里面大多数元件是台湾产生的。
如果政府能将产业的生态系统弄好,其实并不需要花钱!就像是把高速公路盖好,民间就会自己加油,上去开车;你不用帮他加油,他自己就会跑。
政府角色?
问:陆域风机有噪音等问题,离岸风电又有渔权及生态等议题,政府如何降低抗争?
答:重点就是要让在地的人能有参与感。像陆域风机,因为风机运转产生低频噪音,但如果他们能得到一些好处,他会把噪音听成是美妙的音乐。
类似这样的,以前比较没配套,就放任厂商去弄,但政府的角色就是要有一些指导。要不然生意人就是生意人,赚愈多愈好,所以政府要站在中间帮忙协调,让大家都觉得发展风电是我们的未来。
在离岸风电,更需要沟通整合,这涉及了很多部会,你要叫哪个部会站在第一线?像渔业权的谈判,目前就由张景森政委和农委会、渔业署来协调,因为他们最懂渔民,最常和他们博感情,但以前却是叫能源局或企业面对渔民,怎么可能?
不光是这样,才第一阶段的开发,就要经过 9 个部会的不同法规和文件的许可,我们现在做的,是要把程序流程更透明化。
第二个,有没有程序是重复的,要尽量简化流程,这些还在研拟中。过去,9 个不同部会都会各自找专家、教授来审查,每个人东讲一句、西说一句。我们的想法是,针对比较类似的部会,可以一起参与开会,听过了就不要再找另外一批人再审一次,否则会一直延宕,到最后就什么都被拖掉了。
还有一些过去的做法,我们觉得不是很有效,像过去各家要自己跑九道环评,累都累死了。我们现在希望由政府来做整个风厂的环评,一次把它做完。否则光是因为渔业权,有的区域是公有的,但过去渔民也觉得是他们的渔场,所以每一家谈出来的补偿金都不同,这些就是要一次讲定。
而且我们也不要一直给钱,而是要去造就当地的发展,创造双赢。例如风机下面,也可以有箱网养殖,农委会可以帮忙,这也是一开始就讲好。
另外,地方政府角色也很重要,我们过去是比较少借力地方政府,未来会把地方政府的角色给拉进来,帮忙地方的开发、协调。
电价?
问:电价会因发展再生能源而提高吗?要如何鼓励装设太阳能者优先供给自用?
答:虽然我们看太阳能一度电贵很多,可是未来 10 年再生能源最多 20 %,其实对发电成本的冲击有限。以后的电价是否会变动,是我们全国人的抉择,不是吗?现在低电价是因为补贴,只要电价持续补贴,就不会涨。
关于自用的目标,像工厂装设了太阳光电或是风机,我们现在推动的时间电价政策,尖峰时的价格高,厂商就会评估,这个电是要卖回去,还是自己用比较有利?厂商自己会调整。一般住家的屋顶型太阳能,未来一定要配合的是智慧电表,才能做到时间电价。
所以为什么我们在思考绿能的时候,不是只想发电的部分,同时要综合考量输配调度,才有办法建构完整的绿色能源系统,这需要一起看。
商机?
问:怎么吸引外国投资,把技术带进来?据说目前风机国产化遇到阻碍?
答:现在已经有外国开发商来了,不是只有我们自己一头热,是有钱、有技术的厂商都有兴趣。 我们只是过去没有这种产业,但有很多国家都在做,例如现在有一家新加坡公司就来台湾了,很多人等着要投资,只是看我们的政策何时启动。
这些年来拖来拖去的原因,就是卡在大家都认为台湾产业没有商机,但应该先找到愿意和我们技术合作的国际供应商,把 local contents(在地成分)做出来,现在也有这样的厂商了。
因为,台湾非常明确地说“发展再生能源就是我的政策”,而且有很好的风场、很大的市场、有很大的商机。欧洲很多厂商已经开发十多年离岸风电的技术,我们就要和他协议,有多少比率要在台湾做,包括很大的风机叶片,台湾有做复合材料的厂商可以帮他做,如果他要把台湾当成亚洲的基地,我们就来谈判,要他们到台湾设厂。
甚至他们想把船队和技术带到台湾来,我们也要趁这个机会造自己的船。
在风机方面,过去我们和西门子等谈过,但他们姿态很高、不太愿意,谈了几次都没成功。现在也有其他公司有兴趣,感觉西门子也有些意愿了。总之,今天会比以前好。
新兴能源?
问:除了太阳能、风力及沼气发电,政府对其他新能源的规划呢?
答:有一块是地热,看起来有一点希望,但还有点远。台湾地热推了 30 年都没成功,原因之一是台湾地热很酸,是硫酸的程度。
北部地区最具开发地热潜力的是大屯山,可是里面 90% 的能源都在阳明山国家公园内,这必须要和《国家公园管理法》一起解决。
另外是钻探方法,日本的方法是斜钻,我们现在还在研究阶段。地热是有机会,也值得往下做,因为技术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当这些技术问题做到一定程度后,地热就会有开发的压力,地热一定会被更努力的启动。大结构的新能源就是地热,另外黑潮就更远一点了,我们一直在支持研究。
(本文由 财讯 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