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美国研究人员已经确认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在大脑中的影响范围,跟其他常听到的自闭症、亚斯柏格症、注意力缺乏过动症(ADHD)等皆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感觉统合失调不是附带于某一种疾病的症状,而是它本身就该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这代表过去对于上述众多疾病的检测与治疗有重新调整的可能,对于单纯的感统失调,也必须考虑排除其他疾病的因素单独治疗。
感统失调还不是一种“正式”的病
过去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SPD)经常被忽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经常伴随着ADHD或自闭症出现,而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也没有列入这个项目,因此精神病医生与心理学家就容易忽略病患是否具有这种疾病。研究计划的资深执笔人、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放射与生化造影及生物工程博士Pratik Mukherjee说,过去一直缺乏对感统失调的实证,不过现在已经有基础可以去建构更容易进行诊断工作的工具。
领导研究的Elysa Marco医师则说,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不同步小孩”,他们的语言发展正常,但情绪调整与注意力方面失调,他们较不能有效处理周遭的各种讯息,在团体中容易被冷落或被霸凌。”“当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孩子们的处境,不但能够帮助到许多家庭,我们对于大脑讯息处理的过程也能有更多了解,尤其是针对像自闭症与ADHD,奠定更宽广的研究基础。
讯息不同步造成处理困难
研究团队利用比现在医院的磁振造影(MRI)更先进的“扩散张量磁振造影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透过观测水分子的细微移动,获得大脑白质层的各项讯息,例如神经纤维的分布。他们找来16名8到11岁具有感统失调症状但没有自闭症或早产的孩童,并将他们的数据与24个正常发展的小孩数据加以比较,父母亲对于孩童的日常行为观察也做为辅助资讯。
他们发现,白质层的异常主要发生在脑部后方负责听觉、视觉与触觉等系统处理讯息的连系功能,以及左右两个半脑在这方面的连系功能。与这些细微组织异常关连性最深的要属听觉连系的部分,视觉、触觉、多感官整合与注意力缺乏的关连性相对而言较小。这些细微组织的异常,造成感官讯息传输的时序(timing)异常,因而造成多感官讯息的统合过程变得困难,甚至无法统合。
▲上图显示感统失调的案例脑部水分子扩散的情形,与正常情况有所不同。(Photo Credit: UC San Francisco)
Mukherjee说,在自闭症与过动症的案例里,多是前额叶白质层造成影响,因此他们的发现可以说是在神经解剖学的领域中提供了显著的证据。Marco则说,人们还不相信这个说法,因为这是第一次有人拿正常小孩与感统失调小孩的脑部运作进行比较,未来,他们还将进一步了解感统失调的孩子在基因异常或因早产造成的脑部损伤所带来的影响。
不要输在感统失调
根据这项研究,我们了解感觉统合失调是大脑在各种感官的统合过程发生问题,因此最容易了解的症状,就是孩子学习能力低于一般小孩,一般人会认为是“比较笨”,比方不容易学会绑鞋带、跳绳,动作类的电玩游戏也会玩不好。另外一些症状像是喜欢转圈圈、不喜欢肢体碰触、不喜欢剪头发、平衡感较差、力量控制不精准等等。
感觉统合失调的治疗,最常见的就是职能治疗,形式上很像一群孩子玩游戏,但职能治疗师会在旁边监看每个小孩的治疗过程、控制进度与个别的调整,让孩子在类似游戏的环境中强化他不擅长的动作,以刺激大脑运作改善感统失调的问题。
(Photo Credit: 台北荣民总医院复健部)
科学家还会继续研究下去,或许终有一天,感统失调也会被列入DSM成为不再被忽视的疾病,到那时可能也已经发展出更多疗法。至于现在,如果孩子发生这些现象,我们必须了解到“不一定跟ADHD、亚斯柏格症或自闭症有关”,不用过度恐慌,重要的是要跟医师紧密沟通,找出真正的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所谓“不要输在起跑点”“孩子的未来不能等” 之类的口号,要放在这个地方才有真正的意义。
(Opening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相关资料 Abnormal white matter microstructure in children with 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Science Daily: Breakthrough Study Reveals Biological Basis for 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s in Kids 行政院卫生署:认识感觉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