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发电设施被视为与社会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使用电力越多的国家,通常收入越丰、教育程度较高,婴儿死亡率也较低。但就在上个月,两份分别关于印度与肯亚电气化的经济分析报告,打破了过去一向认为电力能够提升乡村发展的基本假设。
两位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生 Fiona Burlig 与 Louis Preonas,经过反复验证超过 70 页的数据后,在他们对于印度的研究白皮书中指出,数据无法证实电气化能够大幅改善印度乡村生活。这项调查结果不只令他们本身感到吃惊,也导致往后在制定相关决策时,势必要将电气化能推动经济发展的预设重新考量。
如今全球经济组织都在推动结合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加快让世界上 11 亿缺电人口能有电使用。技术供应商和企业家也发挥影响力,协助增设独立发电系统,如太阳能微电网等。所以当这份报告出炉后,尝试让人人有电用以改善生活的一系列努力,似乎被打上了问号。
这份针对印度乡村供电计划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电力在日常生活的真实影响。两位博士生随机评估了从 2001 到 2011 年 21,059 个村庄的演变轨迹,这些村庄直到 2010 年,只有居民 300 人以上的村庄才符合供电资格,而这 10 年之内加装发电设施的村庄平均已使用了约 3~5 年的电力。他们透过 NOAA(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卫星拍摄地面夜间照明的图片,测量每个村庄最亮的像素,以检验电气化的成长幅度。最后得出在这段时期,居民人数在 300~450 人之间的村庄,从图片看上去明亮度大增,但居民人数在 150~300 之间的村庄则几无变化。
电力让居民“感觉良好”
过去经济学家习惯将夜间照明视为等同于经济活动,因为大家都预设供电与发展同步。不过两位柏克莱博士生采用更精确的方法,去衡量 2001 到 2011 年间印度村庄的状态,包含人口结构、职业状况、个人资产(如电话或自行车)、入学率、村庄进步程度(如新的邮局或移动电话覆盖率)等,去对照电气化在各个村庄中与这五项情况的关联性,结果发现是否供电的影响微乎其微。唯一能看出与电力供应正面相关的,只有平均下来每座居民 300 人的村庄,有一位男性可以离开找寻更好的务农机会,以提升收入。
另外,他们也前往印度第三大城市邦加罗尔(Bangalore),在附近一座新建立起电网的村庄进行田野调查。发现电力设施虽然没有让乡村经济产生大幅起色,不过却能提升基本生活水准。在拥挤小屋里装了卫星电视的受访者纷纷表示“有电真好”。
相较之下,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家 Taryn Dinkelman 于2011年在南非的研究,则指出电力对经济发展影响至关重大。她分析出电力供应能让女性就业在 5 年之内从家庭手工的模式解放出来,并促成小型企业成立。
发电设施的建立应经过更详细的全盘规划
柏克莱的经济学家在上个月提出的另一份研究成果,支持了两位博士生的调查结论。这份研究的成员包含乐施会(Oxfam)主席与肯亚的农村电力权责单位,双方合作进行有史以来第一次随机电气化实验,补贴这些乱数选上的村庄建立不同规模的电力网络。结果发现居民从中获得的利益低于建设成本,兴建发电设施反倒对当地社会造成冲击。
该研究不是为了否定农村供电的好处,而是指出这些计划可能将电力导向家庭,而非稳定地供应学校、工厂与医院用电,导致如世界银行或非政府组织的有限资金使用在较不迫切的地方。Burlig 也呼吁进行更多调查,以探讨哪些情况下电气化才能带来最高效益与进步。其中的一种可能性,便是引导发展中国家在有限预算内提高发电品质,并减少城市断电频率,以释放出经济增长的潜能。
后记:对印度而言,这样的建议或许已经错失先机。总理 Narendra Modi 在去年八月承诺要让全国 18,452 个缺电村庄在 1,000 天内有电可用。根据线上资讯,将近 7,400 个村庄已经连加上电力网络,另外也有 695 个村庄有自己的独立发电系统。
- Electrification Causes Economic Growth, Right? Maybe Not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