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正是登革热疫情爆发高峰,人体感染登革热会产生发炎反应,但我们之前对炎症的发生机制理解不够全面。现在中研院团队发现另一道关键机转,原来是登革病毒会刺激血小板产生胞外囊泡,进而去攻击白血球导致发炎病症。团队据此研发新抗体,成功将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一举提升至 90%。
登革热好发在有埃及斑蚊、白线斑蚊分布的国家,主要是热带及亚热带的亚洲、中南美洲、非洲、澳洲北部等区域,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治疗,只以症状治疗为主。过去,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谢世良研究曾发现,登革病毒侵入体内引发之病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受体 C 型凝集素 5A(CLEC5A)有关。
CLEC5A 已被证实是病毒(尤其是登革病毒及禽流感病毒)引发细胞激素风暴(cytokine storm,注)的关键基因:当 CLEC5A 活化后,会促使巨噬细胞产生更多细胞激素而引发细胞激素风暴,严重的感染症状就是登革出血热。
但当时研究人员针对 CLEC5A 研发出抗体,虽然能将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从 0 %提升到 50%,但治疗效果始终无法再突破。
最近,谢世良与阳明大学临床医学所博士生宋佩珊合作研究,发现了另一条新的登革病毒侵略关键路径:血小板上的 C 型凝集素 CLEC2。当登革病毒入侵人体后,会经由 CLEC2 刺激血小板释放胞外囊泡(又称胞外体),再借由囊泡攻击巨噬细胞以及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上的 CLEC5A、TLR-2 受体。
此举会导致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细胞激素并活化嗜中性白血球,原本,嗜中性白血球是保护身体、嫉恶如仇的好士兵,当入侵人体的细菌数量太多时,嗜中性白血球无法再借由吞噬细菌来打败它们,就会倾尽全力膨胀自身细胞核、释出去氧核糖核酸(DNA),由于 DNA 是带负电荷黏性很强的物质,这招就等于和细菌同归于尽,该过程称为“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
然而过度的 NET 是场灾难,会损害身体器官造成自体免疫病症,也是登革热出血的途径之一。
因此,这次团队在小鼠实验中使用 TLR2 抗体同时阻断 CLEC5A 以及 TLR2 讯号,发现此方法不仅有效降低登革病毒引起的细胞激素风暴,也让小鼠存活率从 50% 提升至 90%,更终于确认完整的登革病毒入侵途径:血小板被登革病毒变为武器攻击人体。
未来,研究人员会继续探讨胞外囊泡在感染炎症中的机转,以及自体免疫疾病、组织再生时,胞外囊泡是否也为重要调控因子。新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注:细胞激素风暴(cytokine storm):身体受到病原菌感染后会产生发炎反应,但过度的发炎反应会引发大量细胞激素产生,导致免疫反应失控,造成器官损伤及衰竭。
(首图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