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日前表示,“(假货)产品不见得比正品差,同时有更好的价格”而引来争议,被舆论认为是在强调“赝品的品质可能比真货更好”,质疑“打假”决心。不过马云随后在《华尔街日报》上亲自撰文投书,表示这样的报导是“断章取义”。
重点是“商业模式冲击”
阿里巴巴副总裁郑俊芳(主管“打假”业务)对此先表示,假货并不等于劣质品,也不等于低价,假货的重点是侵犯了法律争点非常复杂的商标权,使得阿里有时无法做出立即的处分。而马云的论点则进一步指出,价格低廉、品质优秀的假货除了导致淘宝在“打假”时的困难,大批假货的存在,也表明现况已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产权的问题,而来到商业模式竞争的层次。根据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 2015 年一次有争议的调查,淘宝网上仅有 37.25% 的商品是正品。
而在争议出现后,马云也到《华尔街日报》以英文投书,说明完整原意,并暗指先前的发言被媒体“断章取义”。马云认为当时他的原话有两个市场背景被忽略:
- 西方市场的需求下降,众多中国 OEM 厂商必须寻求新的出路。
- 网络给了中国的代工厂跳过通路、直接连接到消费者的机会,使得许多工厂纷纷成立网络独有的品牌(online-only brands),并提供消费者品质优秀的产品。
对假货绝不姑息
马云随后再强调他的原意是这样的背景冲击了现有品牌厂商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在赞扬假货。马云并表示,阿里巴巴的立场是“绝不允许假货,同时也一定要保障品牌厂的知识产权。”尽管马云表明不会姑息侵犯知识产权的不肖商家,不过他随后也写道,阿里巴巴将会支持那些“创新并投资自家品牌的生产者”,然而按照马云的原话分析,阿里巴巴的立场似乎能为那些在侵权界线上暧昧游走的厂商留下空间。
在文章中,马云也表明阿里巴巴其实投注了大笔资源,全力追求成为业界领先的打假平台,例如建立能每天即时扫描 1,000 万件新上线商品的分析系统,同时与品牌商的投诉量相比,阿里巴巴平均每接获 1 件侵权投诉,就已经预先下架 8 样商品。
不过马云也表明,“打假”并非一朝可及,因为“那是在与人性的贪婪面争斗”。
- Counterfeit Goods Have No Place on Alibaba
(首图来源:Flickr/Charles Cha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