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能源转型是产业、政府、全民的大动员,耗费的资源不少,难熬的日子更不少,电价还比台湾贵 3 倍!台湾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你看,那就是我们的风场!”史维朗(Stefan Wallenmaier)为了让这个讯息穿破直升机扇叶转动的轰鸣声及降噪耳罩,他几乎是在奋力大吼。“海上起了浓雾,我们本来只有 5% 的机会可以看到风机!而且只有我们的风场区域没有雾!”
从高空往下望,破雾而出的离岸风机,是德国总共 5.3GW 离岸风电装置容量中,第一个在波罗的海商转的离岸风场“Baltic 1”。近 40 层楼高的风机仿佛小孩子拿的纸风车,3 月底的春天,波罗的海的西风不似入冬强劲,这些风机静止得像是模型,没有一片扇叶旋转。
史维朗参与过波罗的海风场开发,所属公司是德国能源四大巨头──意昂(E.ON)、莱茵(RWE)、巴登─符腾堡能源(EnBW)与大瀑布(Vattenfall)中排名第三大的 EnBW。
克服并网 回归市场机制 风电像期货 估电量“比天气预报准”
身为离岸风电专案主管,今年开始,史维朗有了新舞台──台湾。EnBW 首度踏入亚太市场,与上纬及麦格理资本合作,于彰化外海开发海鼎风场,史维朗也将携家带眷长驻台湾中部。
为什么是台湾?“每年欧洲约新增 4GW 的离岸风电市场,太少了。”史维朗说。去年欧洲离岸风机新增装设量约 3.15GW,超过半数由英国装设,德国屈居第二。欧洲风电产业比台湾早起步十余年,但前期发展并不尽顺遂,直到这 5 年解决了并网问题之后,离岸风电在德国飞速成为成熟产业聚落,削价竞争自然浮现。
去年,EnBW 与来自丹麦的沃旭集团(前丹能集团),以零补助标下德国离岸风场。也就是说,风场发电的售电价格并非政府保证趸购价格,而是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所谓再生能源电力的市场机制,即把电当成市场上拍卖的商品,甚至是未来的期货。
再生能源公司会在前一天根据天候等环境因素,估算隔日的发电量,呈报“欧洲能源交易所”(EEX)每日拍卖。德国能源业界人士甚至笑称,“看 EEX 比天气预报还准!”
“(零补助离岸风场)代表离岸风力效率的量子跳跃,已经是德国能源转型的真正推动力。”EnBW 首席执行官马斯提奥(Frank Mastiaux)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这么说。
这在目前离岸风电趸购费率一度电约台币 6 到 7 元、尚未落实电业自由化的台湾,简直难以想像。马斯提奥之所以敢不靠政府补助,赌的是离岸风机的技术进展。
离岸风机变“大厂竞技场” 维斯塔斯、西门子、奇异拼研发
相较陆域风机,离岸风机水下工程浩繁。以台湾为例,每个风场几乎都要耗费 200 亿元台币以上建置,发电成本是陆域风机的 2 至 3 倍。因此,愈大型的风机,效率愈好,维斯塔斯、西门子、奇异等风机制造商无不争相研发巨无霸风机。奇异正在研发、号称将是世界最大的 12 MW 离岸风机“Haliade-X”,高 260 米,叶片长 107 米。光是叶片,就几乎与“Baltic 1”风机等高。
风机的开发,牵系 EnBW 的未来。“我们是一个由风驱动的公司。”EnBW 资深副总裁古斯威(Dirk Güsewell)谈及公司发展历史,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不只 EnBW,德国 2050 年的能源愿景,再生能源供电将由目前的 3 成,达 8 成以上,规划的再生能源总装置容量中,超过一半都是风电。
这不是未来式,德国 2015 年 12 月的单月发电量,风机首次超越有产地优势的褐煤发电。可以说,德国不可否认地将是一个靠风运转的国家。
但是,摊开德国的能源地图,陆域、离岸风机坐落北部,太阳能则坐落南部,核电及火力等传统发电厂依工业及人口聚落而建。走在非核无煤道路上的德国,最关键的一个叩问,就是如何达成北电南送?
对于这点,德国的解答,是总长超过 2 千公里的电网超级公路。
走进斯图加特的 Transnet BW 总部,24 小时维运的电网中心中,每天至少有 3 班轮值,不论何时都有 3 个人紧盯大大小小的屏幕。Transnet BW 是 EnBW 旗下公司,也是德国启动电业自由化分割发、输、配、送后,少数归属于大型能源公司的电网公司。
从挑高两层楼的大屏幕上,有着密密麻麻的线路、用电需求及各类能源发电量的即时资讯,好似高速公路网络监测系统,“这里是不允许有塞车或是事故的”,Transnet BW 发言人席林(Alexander Schilling)说。这片屏幕,是 Transnet BW 的战情中心,更是国家能源重要资讯,严禁外人拍摄。
(作者:吴静芳;全文未完,完整内容请见《今周刊》;首图来源:En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