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研究称孤独有如抽烟对人有害,最近一项针对南极探险家的大脑研究也发现,探险家长时间待在孤立的环境后,掌管学习和记忆的大脑结构,即海马体出现萎缩的现象。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南极探险家可能是因为在极地一个孤立的研究站生活和工作,缺少必须的大脑刺激所导致。
美国宾州大学精神病学家主持这项研究,他们在南极探险团队中观察到的大脑变化,与啮齿类动物的观察结果一样,显示长时间的社会隔离使大脑建立新神经元的能力减弱。研究人员解释,生活在一个单调的环境中,一个很少变化的地方,几乎没有有趣的物体或可探索的房间,促使大脑发生变化,由于海马体是这些认知能力的关键,大脑萎缩也可能破坏探险者处理情绪并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参与实验的探险队是由 8 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以及一名厨师组成,地点在属于德国的 Neumayer III 研究站,研究期间长达 14 个月,这群人必须独自忍受极地冬季的漫长黑暗,当时温度可能会下降至摄氏 -50 度。
研究人员在探险队赶赴南极之前,使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受试者的大脑,并在团队回家后再做一次扫描。在探险任务执行期间,研究人员为所有 9 名团队成员测量称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程度,BDNF 蛋白支持新神经元的生长,并使出芽的细胞得以存活,没有 BDNF,海马无法建立新的神经联系。此外还进行认知测验。
研究人员还从没有参加探险的 9 名健康参与者中做相同的测量。果然,探险家在南极停留的 14 个月中,损失的海马体积和 BDNF 比没有去的人更多。 特别是在 MRI 检查,探险者的海马区域称为齿状回的地方明显萎缩,此区域是海马神经发生的温床,掌管记忆,平均而言,每位远征者在研究站期间的齿状回收缩约 4%~10%。
齿状回体积萎缩更大的探险者,在空间处理和选择性注意测试中的表现也较差。而且探险家大脑的其他区域似乎也出现萎缩现象,包括大脑皮层上的几个斑点,这些斑点是左海马旁回、右背外侧前额叶和左眶额叶皮层。
研究还发现,探险任务时间只过了四分之一,探险家的 BDNF 水平已经下降,最终平均下降约 45%。探险队返家 1.5 个月后,这些数值仍然很低。研究说,从远征之前到之后,BDNF 大降与齿状回的体积损失有关。
结果提示长时间的隔离可能会耗尽人脑的 BDNF,改变海马的结构,并破坏重要的认知功能,例如记忆力。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研究预防这种大脑萎缩的几种可能方法,例如特定的体育锻炼和透过虚拟实境技术来增强感觉刺激。
研究人员表示,理论上,如果啮齿类动物研究的结果在人类也成立,那么透过新的物品和活动丰富一个人的环境,应该可以保护海马免于萎缩。宾州大学研究团队主要研究大脑在长期太空旅行可能的变化,南极洲孤立的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研究已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Lonely Antarctic Expeditions Shrink People’s Brains
- Scientists’ brains shrank a bit after an extended stay in Antarctica
(首图来源:Flickr/Christopher Michel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