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昔日的高球天后曾雅妮,22 岁就登上世界球后的宝座,但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她曾坦言:“那时候很痛苦,快把自己逼到发疯,都快得忧郁症了。”后来经由心理教练的协助,终于走出心理阴霾。其实这并非曾雅妮的心理素质差,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的运动心理学专家贝克曼(Beckmann)教授,2016 年 12 月在英国心理学年会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指出,相较于团体竞赛项目的运动员,个人竞赛项目的运动员较易有“忧郁症”以及“倦怠感”。
虽然适度的运动有益身心健康,但是职业运动员以及登上奥运殿堂的顶尖选手们所面对激烈的竞争、肉体的疲劳与精神的压力是我们一般人很难想像的。有些选手因为身心俱疲而得了忧郁症,德国前国家足球队门将安基(Robert Enke)甚至因此走上绝路。
为了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有更深入的认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贝克曼教授的研究团队一共调查了 162 个顶尖的运动员以及 199 位年轻的优秀选手。其中有 85 位年轻选手他们进行较长期的观察,在一年期间内进行 3 次访查。此外,他们也针对其中 134 位顶尖运动员进行深度访谈,请他们谈谈感受到压力的经验、想要放弃的念头以及忧郁的症状。
他们的调查研究发现,激烈运动所造成的身心疲劳若没有足够的休息复原时间,与运动员出现忧郁的症状有相关性。他们也发现,从事个人运动竞赛项目选手的忧郁指数,往往高于团体竞赛项目的选手。虽然运动员常常会同时产生倦怠感与忧郁症状,但是自我要求完美与长期的压力是倦怠主因,却与忧郁无关。反而是休息复原时间不足才与忧郁有关。
贝克曼教授说:“我们也注意到,年轻的运动员更容易有忧郁倾向,而个人竞赛项目的年轻运动员忧郁的程度更为严重。在德国,我们已经架设了专门网站,提供年轻运动员如何面对压力以及调适心理问题的建议。”
- The loneliness of the individual athlete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