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GGAMen游戏资讯




数位转型》纽约时报数位转型之路经验全公开,比起科技更重要的是找到目标

2025-01-11 223


台湾苹果日报本月宣告为期一年的付费订阅制破功,而世界上转型付费制度最成功的媒体之一,就是纽约时报,在众人不看好眼光中,不仅生存下来,甚至还在今年 3 月调涨费用,究竟他们成功的秘诀何在?一起来看看技术长 Nick Rockwell 的分享。

丑话说在前头,这种“成功”案例固然有值得参考之处,但别忘了“生存者悖论”,依样画葫芦恐怕不一定有好结果。

2011 年,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成为全美国第一批打造付费墙(paywall)的媒体集团,读者必须付费才能看见内容,对于还不习惯内容付费的社会来说,是非常大胆的举动。

如今,纽约时报付费会员数已经达到六百万人,光是订阅制的收入在 2018 年就高达 4 亿美元,他们甚至在 2020 年 3 月将月费从 15 美元,调高到 17 美元,教育价则维持在 1 美元。在这跌跌撞撞的成长路上,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就是技术长(CTO)Nick Rockwell。

(本文依照 Nick Rockwell 自述编译,原文请参考连结)

Nick Rockwell 从 2015 年开始加入纽约时报团队,担任技术长职位,他被赋予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协助整个公司数位转型,夸张点说,要拯救他们岌岌可危的“订阅制”。

2012 年,在纽时订阅制上路一年后,一份论文研究显示,65% 的民众认为并不值得付费看新闻,仅有 7% 的人有意愿订阅或已经订阅。2015 年他们终于累积了一百万名付费会员,虽然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相较于以往的营收来看,仍然不足以算上成功。

Nick Rockwell 接手 CTO 职位后,他在四年多的时间内,让会员成长到 500 万,而且从 2017 年开始,营收就不断以 40%~50% 的速度在成长,从时间轴来看,前四年纽约时报用深厚的底气跟招牌苦苦求存,而后四年,他们才真正找到转型后快速成长的爆点。Nick Rockwell 分析了几个他认为的关键原因和一些思考方向,提供给大家参考。

科技很重要但目标更重要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们用了哪些科技,但我觉得技术成果必须要被放在营运维度去检视。”Nick Rockwell 认为,各种技术能带来什么效果,最终要回归到公司最关键的指标上,以纽约时报为例,关键指标就是订阅会员数成长。

▲纽约时报的营收趋势,在广告业务重挫后,靠着订阅制收入维持在几乎差不多的水准。(Source:科技新报制,资料来源:纽约时报)

对于技术团队来说,有很多种指标可以评估绩效,但领导者必须时时刻刻聚焦在核心指标上,才能强迫你去将那些次要指标跟核心指标连结起来,最终做出真正有效果的工作。

“定位”是最为重要的工作,相较于任何我们可以想像到的工作内容,这位 CTO 说他在这几年里耗费最多心力的事情,不是开发工具、设计 UI 或任何看起来很“技术”的事,而是在“定位、定义、 评量”他们的目标。

为了能够让整家公司都对准关键指标前进,他们打造了一个去中心化、跨部门的团队结构,并且从战略角度导入了完整的目标导向计划,这些事情是 Nick Rockwell 认为在数位转型过程中,最辛苦也最重要的工作。“这需要全公司广泛的投入与支持,同样地我们也让所有人都享受到成果。”

成长思维与企业文化

想要让所有人动员起来,不是单纯靠“胡萝卜与棍子”就能达成,纽约时报为了要让所有员工都理解整个数位转型的目标和过程,他们必须先让员工拥有“成长思维”。

▲在踏出转型之路前,定位公司的“北极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Source:Pexels)

成长思维是这几年美国硅谷广泛运用的概念,在顾客旅程(Customer Journey)中,找出关键的转换点(成交时刻),并全力放大这个转换点,从而创造不断的成长。对于科技公司来说,已经是很普遍的观念,但是在习惯“行销驱动”的传统企业中,还非常陌生。

如何替员工注入“成长思维”?纽约时报动用各种关系找来了他们所知道的各种营运大师,让大约 150 位不同层级的员工,都上完了全套的“成长训练”,这并不是一两场演讲,而是数十个小时的完整课程,包含实验性与实作项目,让这些员工能够将新思维真正运用在他们的工作中。

有了成长思维,但要如何达成绩效要求?他们也导入了像是九宫格练习和 360 度反馈系统等工作法,甚至将升迁与招聘的权力,从主管决策,转成集体决策,并且替许多员工重新评级,让整个组织与目标更明确,员工也在转型过程中,对于自己的职责更加了解,组织也更透明。

了解客户,从行销科技开始

在锁定目标,并建立起相同的思维模式后,Nick Rockwell 导入了三项重要科技,让他们的行销团队可以更了解潜在客户。

首先是打造客户数据平台(Customer Data Platform),他们选用了 ActionIQ,一家年轻的新创公司,“这是一个赌注,但他们全力为我们服务,取得了非常棒的成果。”Nick Rockwell 说,透过这个平台,他们得以串连起行销活动与打造产品的底层结构,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让技术团队打造出对行销人员真正有用的产品,并且整合到当前的系统架构中,这是巨大的一步。

其次,他们重新编写了付费墙的程式,让付费墙能够测试各种不同参数与机制,而不是单纯的一刀切。经过种种测试后,他们取得了目前的成果:将付费墙门槛从 10 篇增加到 20 篇,并增加了注册墙。这些动作不是拍脑袋就得出的结论,而是经过反复测试与数据支持下的成果。

最后,他们打造了一个弹性定价的机制,让他们可以测试每次价格调整的影响。这对于以往纸媒的定价策略来说是一大挑战,而且极其复杂,因此这项工作仍然在进行中。简言之,这让纽约时报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的调整价格,借此取得更多注册会员和创造更多营收。

这三项行销相关的技术,让纽约时报在过去四年缴出了好成绩,但 Nick Rockwell 进一步指出,“这些技术都围绕着数据,因此在导入这些科技前,我们必须先搞定手上的数据。”

身为一家拥有 160 年历史的媒体公司,纽约时报拥有大量的数据,分别储存在四个资料中心,透过 Amazon 的 AWS 服务来管理,而当时他们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将云端服务转移到 Google 上。

“这是一个痛苦的决策,但却是正确的。”Nick Rockwell 说,Google 提供的 BigQuery 能够快速从巨大的数据堆中拉出他们所需的资料,加快反应速度,而且云端成本比 AWS 更便宜。

根据之前的报导,当时纽时每月要付给 AWS 的租金约为两万五千美元,而一旦发生重大即时新闻,需要大量推播给用户时,这个价格可能会暴增数十倍。转移到 Google 后,月租则只需要五千美元,替他们省下大量成本。

▲纽约时报云端化的路径规划。(Source:NYT Open)

不过,转移云端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再加上当时 Google 云端还在比较早期阶段,充满许多问题,而且直到完成所有的搬家工程之前,都展现不出任何好处,Nick Rockwell 说,“这是最痛苦的过程”。但最终,他们省下了大量的成本,同时取得更多的弹性。

在日常营运中,这样的搬家似乎代价过高,但对于转型中的纽时来说,却非常划算。因为他们几乎重新编写了所有的程式,从程式管线、API 层以及网页界面和 iOS App 和更多其他的部分,这些都因为他们转型为全云端而更加有效率,也更省钱。

在搬家过程中,有许多重新思考的机会,他们也借此调整了组织架构,让整体运作更有效率与弹性,同时他也认为拥有一个可靠的边缘云服务,像是纽时使用的 Fastly,意外的在搬家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稳定性保障。

数位转型之路无法停止

总结来看,纽约时报在确立了关键目标后,做了三件大工程:数据全云端化、布建行销科技、全面导入成长思维,其中最难学习的,其实是最后一项。

许多企业都在尝试数位转型,但常常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最常见的两个错误就是,没有锁定关键目标、没有让员工同步思维。

此外,Nick Rockwell 在推动这些转变的时候,藉重了许多小型新创公司的服务,而不是全面投入大型企业的整体解决方案,虽然存在风险,但也因此获得较好的服务,并节省了许多成本。他们的资讯部门,从 2015 年的 50 多人,到目前已经成长到 180 人,可见其省下的成本与创造的营收多么可观,才能支撑这样的人事成长,并转化为更多的获利。

如今 Nick Rockwell 已经功成身退离开了纽约时报,前往 Fastly 去挑战新的任务,而纽约时报已经建立起相对先进有弹性的基础架构,能够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大环境。期许有机会参与数位转型的你,能够在这篇文章中获得一些启发。

  • Looking Back on Four Years at The Times

(首图来源:Pixabay)

2020-07-23 00:07:00

标签:   游戏头条 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游戏财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0